11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时间:45分钟分值:60分)一、基础巩固(每题3分,共15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妥(tuǒ)善捉摸(mō)昙(tán)花一现B.媲(pì)美咀(jǔ)嚼褒(bǎo)贬不一C.烙(luò)印自戕(qiānɡ)一蹴(cù)而就D.攻讦(jié)束缚(fú)有史可稽(jī)解析B项,褒bāo;C项,烙lào;D项,缚fù。答案A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威慑诀裂消声匿迹禁忌B.蜂蜜筛选与时具进沮咒C.明辨发掘逆烦心理钳制D.凝聚惰性抱残守缺推崇解析A项,诀—决,消—销;B项,具—俱,沮—诅;C项,烦—反。答案D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文化传统的变化无论如何总是缓慢的、渐进的,不会一蹴而就,即使在社会急剧________的革命时期也是如此。②谁要想拉住传统前进的脚步,________传统变化的趋势,纵或得逞于一时,终将徒劳无功,而且往往要激起逆反心理,促成精神危机。③这部影片情节生动,感人至深,故事主人公的________就是著名体操运动员桑兰。A.变幻阻挡原型B.变换阻挡原形C.变幻阻挠原形D.变换阻挠原型解析①“变换”与“变幻”都是动词,都有变化之意。不同的是“变换”指事物的一定形式或内容换成另一种,多指具体的事物;“变幻”指不规则地改变,多指抽象事物。②“阻挡”与“阻挠”都有阻拦的意思。不同的是,表达的程度有轻重之分。“阻挡”侧重在“挡”,所用方式比较单一,程度比“阻挠”轻一些;“阻挠”侧重在“挠”,有扰乱之意,程度比“阻挡”重一些。③原形:本来的形状,原来的形态。原型:原始的模型,特指文学艺术作品中塑造人物形象所依据的现实生活中的人。答案A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一句是()A.面对互联网如日中天的发展形势,有人认为电子图书将是图书出版界的未来之星,传统的纸张印刷书籍将成为明日黄花。B.保护知识产权不可能一挥而就,政府还面临着法律执行、机制、资源、教育等问题,仅仅通过几个法律文件还不够。C.在改革开放中,任何因循守旧、抱残守缺的思想和态度都是要不得的。D.她不是上帝,她没有决定事物命运的权力,但她懂得什么是顺风势而行,什么是应运而生。解析B项,“一挥而就”形容才思敏捷,一动笔就写成。答案B5.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全国中学生“每天课外阅读十分钟”活动总结表彰会议隆重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B.投资环境的好坏,服务质量的优劣,政府公务人员素质的高低,都是地区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C.此次事件引发了社会对政府如何处理突发事件、信息透明化的重要性以及商界的社会责任等各方面问题的广泛讨论。D.王教授采用的这种治疗方法,具有疗程短、见效快、无副作用,从而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解析A项,语序不当;B项,照应不周,两面与一面搭配不当;D项,成分残缺。答案C二、课内精读(12分)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6~8题。设想一下,如果某个民族没有自己的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每一天都在从头开始去练习生存本领,那情景是不堪设想的。因此,称传统文化为祖宗的丰富遗产,说文化传统是我们的宝贵财富,是不为过分的。但是不能忘记,传统是一种惰性的力量,保守的因素,它具有钳制思想、束缚行动的本性,常常造成原地踏步的局面,也会引出某种不堪设想和不忍设想的后果。因此,说传统是民族沉重的负荷,社会前进的包袱,也是不为过分的。既是财富,又是包袱。辩证地了解和掌握传统的这两重属性,运用它而不被其吞没,防止它而不拒之于千里之外,是一种艺术,是人类发挥其主观能动作用的重要表现和广阔场所。能理解这一点和做到这一点,看来并非易事。我们容易看到的,常常是与之相左的情况。比如说,一种人以为传统像服装,服装以入时为美,而去追求时髦。这时,具有惰性的传统,只会被斥为阻碍趋时的包袱。另一种人以为传统像文物,文物惟古是尚,应该保护其斑驳陆离的面貌,切忌刮垢磨光。这时,传统所不幸具有的惰性,倒又成了他们心目中的财富。传统的确是财富,但财富不在它的惰性;传统也的确是包袱,但包袱也不因它的非时装。传统不是可以随气温变化而穿脱的外衣,甚至也不是可以因发育而定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