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一、选择题年题组1.(·四川文综·7)图2是一幅民国时期的商品广告。据此可知()A.民国时期的广告都借助了明星代言B.当时影视明星具有崇高的社会地位C.这一广告突出了对产品功效的宣传D.明星代言得到普通民众的广泛认同【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图2【解析】本题是图片类试题,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运动能力。从图片文字看出:该广告是“民国时期胡蝶代言的力士香皂广告,力士香皂芬芳馥郁,历久不退,且着肤如润,无干燥损”肤之弊,敢进一言以为介绍等文字体现了借助明星对力士产品功效的宣传。A“项错在都借”助;C项只反映了一方面信息;D“”项错在广泛认同。【答案】C2.(·山东基能·28)人们的穿着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变化。新中国成立以来,西装开始成为社会时尚是在()A.新中国成立初期B.“”大跃进时期C.“”文革时期D.改革开放时期【考点】新中国成立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解析】在20世纪50年代“”“”,男人中流行灰蓝色的干部服,女子则以穿列宁装为时尚,并以朴素为美;1958年大跃进运动时期,片面追求重工业产值产量的增长,则造成了轻工业的“”不发达,衣着材料或服装生产根本就没有被列入大计划。在这种指导思想下,政府严格限“”“量供应,人为地造成了短缺经济,也就是说穿衣之破之旧之划一,是意料之中的事;文”革其间,蓝、灰颜色成了人们穿衣的主色调,军装成了时尚;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人的思想和观念逐渐发生了变化。表现在衣着消费方面,自上而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对美的追求,决不是资产阶级的专利品。无产阶级是美好生活的创造者,完全有权利把自己打扮得漂亮些,得到美的享受。故答案D符合题意。【答案】D船既遇难,船长督率船员,百计救护。既知无可为,乃发令下小艇。小艇既备,又令男子退后,妇孺登艇。男子闻令即退,穆然……无有喧哗者年题组1.(·浙江文综卷·17)1862年6月26“”日,《上海新报》一则某商行售卖外国杂货的广告云:新到什锦饼干、酸果、洋醋、吕宋烟、白兰地、小面镜仔、东洋竹篮仔等。这反映出()A.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B.国人办报事业的发展C.物质生活时尚的变化D.百姓衣食住行的西化【解析】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表现为自然经济的解体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材料中没有体现;《上海新报》是否为国人办报不得而知;百姓衣食住行西化的说法过于绝对,在偏远封闭的地方受西方生活方式很小。报纸内容反映出外国的商品出现在中国市场上,引发国人物质生活时尚的变化。【答案】C2.(·四川文综卷·16)1912年6月出版的•小学教材《共和国教科书新国文》介绍了两个月前泰塔尼克号邮轮遇险事件(图6)。这反映出()①教材编撰者关注国际时事②教材编撰者倡导人性向上③民国初期公民教育成就显著④民国初期妇女地位显著提高A.①②B.②③C.①④D.②④【解析】“”“从题干中的介绍两个月前说明教材编撰者关注国际时事;图中文字妇孺登艇,男”子闻令即退仅能反映出美国的公民教育的成就和妇女地位变化,不能反映民国初期的中国,反映应是其倡导人性向上,因此,正确选项为A.【答案】A3.(·四川文综卷·17)史学家傅斯年认为,历史研究应坚持有一份材料说一份话,材料之外“”一点也不越过去说。表2显示了四川学者吴虞1918年在成都和1923年在北京时的消费情况;根据傅斯年的观点,此表可以证明()表2类别成都(%)北京(%)介绍信兹有本校胡世厚同志因返里事去河南洛阳,携带通用粮票20斤,希沿途军警查验放行是荷。此致敬礼(限2月5日作废)中共中央高级党校(印章)1963年1月10日衣食住行6823书籍教育2332娱乐享受945A.当时北京的城市化水平比成都高B.近代中国东西部商业发展部平衡C.吴虞到北京后消费结构有所变化D.当时成都的享受型消费场所过少【考点】本题以史学观点为切入点,旨在考查提取信息与准确解读的能力。【解析】从表2中吴虞在成都主要消费是在衣食住宿上,而在北京的主要消费是在娱乐享受上,说明其消费结构有所变化,C项正确,表2仅能反映吴在两的消费情况,ABD项题干无从反映。【答案】C4.(·天津文综·4)右图介绍内容所反映的实质是()A.国内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