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第1课一、选择题1.以下中国古籍出现的人名中,你认为能体现中国人心中根深蒂固的什么观念()刘敬先、殷孝祖(《宋书》),蔡兴宗、崔祖思(《南史》),郑严祖、裴安祖(《北史》),张茂宗、延宗(《新唐书》),洪兴祖、冯继业(《宋史》),何荣祖、韩显宗(《元史》),汤显祖、严世藩(《明史》),史念祖、杨光先(《清史稿》)A.等级观念B.宗法观念C.法治观念D.辈分观念【答案】B【解析】人名中的主要信息是“先、祖、宗”等,这体现的是一种宗法观念。2.从甲骨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商王求丰年和降雨的卜辞,但奇怪的是他们不是直接向他们心目中的最高神——“帝”请求,而要托祖先转达。据此我们可以断定商代()A.祖先的地位高于神B.崇拜祖先的宗法观念已经形成C.王权具有神秘色彩D.国家大事完全通过占卜来决定【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材料信息的理解能力。商王的卜辞首先托祖先转达,这体现出商代已经形成崇拜祖先的宗法观念,故选B项;商王心目中的最高神是“帝”,排除A项;D项过于绝对,C项与材料不符。3.(·东台)《书序》说:“武王既胜殷,邦诸侯,班宗彝,作《分器》。”这里所说的“诸侯”()①臣服于商王朝②相对于材料中的武王是小宗③可以拥有军队,可以自己任命官员④普遍实行嫡长子继承制()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答案】A【解析】解答本题可用排除法,据“武王既胜殷”可知当时的周武王已经打败了商朝,故①不符合题意,排除含①的选项即可确定A项正确。4.(·郑州)“割断人神之间的脐带以后,人类本身、氏族本身的自然血缘关系便成为压倒的因素。正是在这种观念驱使下,古代血族关系的遗存,到这时便以完整、严格的制度形式得到强化和巩固,并流播后世,影响深远。”材料中的“制度”主要盛行于()A.原始社会B.商朝C.西周D.秦朝【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古代血族关系的遗存,到这时便以完整、严格的制度形式得到强化和巩固,并流播后世,影响深远”是指宗法制度,依据所学可知宗法制盛行于西周时期,故选C项,A、B、D三项与上述史实特征不符。5.火塘是少数民族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每年都要进行火塘祭祀,祈求家人安泰。火塘还是一个家庭的象征,分家时要另立火塘。这种习俗源于()A.图腾崇拜B.分封制C.宗法制D.世袭制【答案】C【解析】由题干信息“火塘还是一个家庭的象征,分家时要另立火塘”可知,分家另立火塘,标志着家庭的分化,由一个家庭中分化出的血缘关系的家庭便渐渐形成了一个家族,这与宗法制相符合。6.“中国有很坚固的家族和宗族团体,中国人对于家族和宗族的观念是很深的。”上述现象源于()A.内外服制B.宗法制C.分封制D.礼乐制【答案】B【解析】重视“家族和宗族的观念”体现了血缘关系和政治关系相结合的宗法制的特点。7.“昔武王克商,成王定之。选建明德,以蕃屏周。”由此可见西周实行分封制度的主要目的是()A.选拔德才兼备之人B.扩大疆域C.团结功臣贵族D.巩固周王室统治【答案】D【解析】据材料关键信息“以蕃屏周”分析可知西周实行分封制度的主要目的是巩固周王室统治。8.某诸侯年轻时购买一女,生子甲。三年后正式娶另一诸侯之女为妻,先后生子乙、丙。以后又以数女充实后宫,生子丁等十余人。该诸侯死后,能合法继承其位的应该是()A.甲B.乙C.丙D.丁【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宗法制的核心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是正妻所生的大儿子,故只有乙能继承王位。9.周代的棺椁制度有着明确的规定:“天子棺椁七重,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二重。”考古发掘工作表明,有些大、中型墓,在椁室内置双重棺,可见记载大体上是可信的。随葬数量也是从天子到士依次递减。材料反映出的西周社会最主要的特点是()A.政治上实行分封制B.西周社会的宗法色彩浓厚C.贵族集团内部等级严格D.贵族阶层生活腐化,政治黑暗【答案】C【解析】贵族生活腐化是奴隶社会的一般现象,政治黑暗并没有从材料中直接反映出来排除D项;材料中规定的是棺椁礼制的等级序列,没有直接涉及分封制和宗法制,排除A、B两项。10.一古代算数例题:“今有大夫、不更、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