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才之路】-学年高中地理第3单元第2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同步测试湘教版必修1时间:45分钟满分50分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8分)(·山东)下图示意某流域开发的三个阶段(a)和三条流量变化曲线(b)。读图回答1~2题。1.该流域开发过程中()A.降水量增加B.蒸发量增加C.下渗减少D.地表径流减少2.假设该流域三个阶段都经历了相同的一次暴雨过程,在P处形成的径流量变化过程与图b中①②③分别对应的是()A.Ⅰ、Ⅱ、ⅢB.Ⅱ、Ⅰ、ⅢC.Ⅲ、Ⅱ、ⅠD.Ⅰ、Ⅲ、Ⅱ解析:第1题,图中Ⅰ到Ⅲ三个阶段显示两个明显特征,图中植被覆盖率减少,居民点增加,可以推知该地降水量减少,但由于居民点增加,用水量增多,蒸发量会减少,地表径流由于植被的减少,植被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减弱,使下渗减少,地表径流增加,故答案为C。第2题,同样的暴雨过程,由于植被覆盖率减少,植被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能力减弱,使河流径流量最大值出现的时间提前,且径流量最大值变大,因此Ⅰ到Ⅲ三个阶段对应的径流量变化应该是③②①,故答案为C。答案:1.C2.C下图为“陆地环境主要构成要素的相互关联图”,读图完成3~4题。3.松花江和珠江水文特征不同,关键是图中哪个箭头代表的含义所起的作用()A.①B.②C.③D.④4.能表示黄土高原地貌特征形成的箭头是()A.⑤B.⑥C.⑦D.⑧解析:第3题,松花江的水文特征是水位、流量相对较小,有结冰期;珠江的水文特征是水位高、流量大,无结冰期。松花江和珠江水文特征明显的不同在于水量(与降水要素有关)和有无结冰期(与气温要素有关),而气温和降水是气候的两大要素,与图中序号①所示含义相符,故应选A。第4题,黄土高原地貌特征是千沟万壑(沟谷发育,支离破碎),其形成原因主要是流水的侵蚀作用(冲刷、切割作用),属水文要素的影响,故应选B。答案:3.A4.B读“我国某地区土壤中空气月平均分布图”,完成5~6题。5.该地区最可能是()A.广州B.石家庄C.南京D.哈尔滨6.导致该地区6月份土壤中空气较少的原因是()A.生物生长快,消耗了土壤中的空气B.农民大量抽取地下水灌溉农田C.该时期受锋面控制D.该时期受反气旋控制解析:第5题,根据土壤各组成成分的变化,判断该地的地理位置。从图中可以看出6月份和9月份土壤中水分较多,但7、8月期间水分较少,空气含量较多。说明7月份该地降水少,出现伏旱天气,该地区应为南京。第6题,考查土壤各组成成分变化的原因。该地6月份受雨带控制,降水较多,土壤中水分较多。答案:5.C6.C读“不同气候区岩石的风化深度与当地年均温及年降水量的关系示意图”,完成第7~8题。7.对图示信息的判断,正确的是()A.岩石的风化深度与年均温呈负相关B.岩石的风化深度与年降水量呈正相关C.年降水量与年均温呈正相关D.岩石的风化深度与气温年较差呈正相关解析:此题考查岩石风化与气候的关系。由图中的气温曲线及降水量曲线的变化可以看出,风化壳的厚度并不是随着年平均气温的增加而增加,M处的年平均气温明显高于其左侧,但是风化壳的厚度却小于左侧。风化壳的厚度随着降水量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岩石的风化深度与年降水量呈正相关。答案:B8.若图中有四地,其对应的年均温和年降水量分别为甲(3℃,800毫米)、乙(15℃,900毫米)、丙(7℃,5毫米)、丁(23℃,2900毫米),则岩石风化深度大致相同的是()A.甲和乙B.乙和丙C.甲和丁D.丙和丁解析:大致在图中找出相应的四点所对应的岩石风化深度进行比较,即可得出结论。答案:A埃及的阿斯旺大坝曾经是埃及民众和政府的骄傲,可是当这个大坝建成20多年后,人们发现:沿河流域可耕地的土质肥力持续下降;下游土壤盐碱化面积扩大;库区及水库下游的尼罗河水水质恶化;下游的河床遭受严重侵蚀,海岸线内退等现象。根据上述材料,回答9~11题。9.埃及阿斯旺大坝建成后的一系列现象体现了()A.地理要素之间进行物质与能量的交换B.自然地理环境的生产功能C.自然地理环境的平衡功能D.地理要素“牵一发而动全身”10.材料中所说的这些现象,是由于哪一要素变化引起其他要素的变化()A.气候B.土壤C.水文D.生物11.阿斯旺大坝形成非洲最大的人工湖——纳赛尔水库。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