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才之路】-学年高中历史第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曲折发展同步检测岳麓版必修2一、选择题1.1956年1月2日下午,上海50万人冒雨集会,副市长兴奋地宣告:“我国资本主义最集中的城市,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了!这一伟大胜利是我们人民的胜利。”他如此激动是因为上海完成了()A.工商业改造B.统购统销C.“一五”计划D.土地改革【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社会”,发生这一转变的关键因素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可知。2.1956年全国高考作文题是“我生活在幸福的年代里”。下列事件不可能发生在这个“幸福的年代里”的是()A.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提出B.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C.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D.第一个五年计划顺利实施【答案】A【解析】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是1958年提出来的,不符合1956年这个时间。3.下图“大麦穗、大玉米,送到北京去见毛主席”。它出现在()A.“三大改造”时期B.“大跃进”运动时期C.文化大革命时期D.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答案】B【解析】图画内容明显体现了浮夸成风的“大跃进”时期的特征。4.著名作家周立波1957年的《山那面人家》中说:“青春、健康,无挂无碍的农业社里的生活,同男子同工同酬的满意的工分……无一不是她们快乐的源泉。”这里的“农业社”是指()A.农民的个体经济组织B.农业生产的合作组织C.人民公社的生产组织D.村的基层行政组织【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能力。材料中“1957年”“满意的工分”是关键信息。有这些可以综合判断材料中的“农业社”应该是人民公社。5.歌曲《小燕子》作于1957年,是电影《护士日记》中的一首插曲,歌曲第二段的歌词为:“小燕子,告诉你,明年这里更美丽,我们盖起了大工厂,装上了新机器,欢迎你长期住在这里!”这段材料告诉我们,歌曲的创作背景是()A.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B.一五计划C.大跃进D.人民公社化运动【答案】B【解析】A项是1953~1956年,C、D两项是1958年,排除A、C、D三项。结合“盖起了大工厂,装上了新机器”可知选B项。6.1958年2月《人民日报》指出:“不断的提高落后的指标和定额,使它适应于先进的指标,向先进的定额看齐,这是积极的平衡。”这一观点()A.有利于经济平衡发展B.符合经济发展规律C.存在急躁冒进倾向D.之后并未付诸实践【答案】C【解析】材料“提高落后……使它适应……向先进的定额看齐”体现了不顾实际水平,盲目追求经济建设速度,这是冒进主义的体现,排除A、B两项。由“1958”可联系到当时大跃进盛行,排除D项,所以选C项。7.“1959年六七月间,国务院秘书厅的干部在自由议论学习中,从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性质的规律看,认为的条件根本不成熟,发展也太急太猛。”这段文字中看不清的“”处应该是()A.“一五”计划B.三大改造C.大跃进D.人民公社【答案】D【解析】由材料可知空白处的运动应是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A、B两项适应了生产力发展,排除;大跃进是盲目追求建设的高速度,违背了经济建设规律,属于生产力方面;人民公社是盲目追求公有化程度,属于生产关系方面,所以选D项。8.(·哈师大附中)广东省江门县流传着这样一首顺口溜:“公社化,公社化,无人挣钱,有人花。社员挣钱,小队花,小队挣钱,大队花。大队挣钱,公社花。”这反映当时农村行政管理机构的特点是()A.权力高度集中B.公有化程度高C.片面发展工业D.生产规模极大【答案】B【解析】本题中的顺口溜体现了人民公社在分配方面的特点,即“公有化程度高”,B项符合题意。9.(·南京)下图为“一五”、“二五”期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构成图,对图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A.农业比重下降是因为农民生产积极性受挫B.国内生产总值总量逐渐增加C.国民经济各部门比例关系渐趋合理D.二五计划期间基本实现国家工业化【答案】A【解析】材料体现的是“一五”、“二五”期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构成图,没有体现出国内生产总值总量增长情况,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产业结构的变化,不能体现国民经济各部门比例的变化,排除C项;中国至今仍未实现工业化,排除D项;结合所学可知,人民公社化运动挫伤了农民积极性,导致了农业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