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27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一、选择题1.赫鲁晓夫上台后,首先对农村作了实际调查,对农业和粮食问题提出了一些新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农业改革。下列结论不符合其调查结果的是()A.农业生产管理过于集中B.农民对劳动生产的成果漠不关心C.农产品的收购价格过高D.农业发展不能满足居民生活需求2.“有学者认为:赫鲁晓夫宛如一个政治万花筒:顶上阴谋家的帽子刚脱,头上便戴上了改革家的桂冠;策略家的徽章”未送进门庭,蛮干家的门牌就已挂出。体现赫鲁晓夫“”是蛮干家的是()A“”.在苏共二十大上揭露斯大林的错误B.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C.强行推广大面积种植玉米的运动D.改革工业管理体制扩大地方权力3.有的史学“家认为: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有一半是失败的,但也说明另一半是成功”的。上述观点表明赫鲁晓夫的改革()A.彻底冲破了苏联原有模式的束缚B.抛弃了以计划经济为主导的模式C.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D.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4.勃列日涅夫改革推行新经济体制,在某些方面比赫鲁晓夫改革更加深入,这表现在()A.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B.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形式C.突破了斯大林体制的框架D.一定程度上运用价值规律调节生产5.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勃列日涅夫政府基本上只是试图作表面的改革,而不考虑从根本上进行改革。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A.勃列日涅夫开创了苏联改革的先河B.勃列日涅夫把改革限制在政治方面C.勃列日涅夫不打算触动斯大林模式D.勃列日涅夫首次建立市场经济体制6.苏联国旗降下已经20多年了,当年苏联最后一位领导人戈尔巴乔夫为了摆脱困境进行了改革,这与1978年后的中国改革相比,其共同点在于()A.都首先从经济领域开始B.都在经济领域取得巨大成果C.都保持了马克思主义方向D.都适应了各自的国情7.“年俄罗斯科学院某院士说:我们俄罗斯人以我们自己的沉痛灾难为代价,成为耶稣,‘’‘’悲壮地走上祭坛,向世人和历史宣告:苏联的民主化、私有化完全是一条绝路、死”路。这说明他把苏联解体的原因归结为()A.日益严重的经济危机B.苏联政局动荡C“”.西方的和平演变政策D.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二、非选择题8.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苏联国民收入、工业总产值增长率简表1956~1960年1961~1965年1966~1970年1971~1975年1976~1980年1981~1985年1986~1990年国民收入8.7%6.1%7.7%5.7%3.7%3.2%1.3%工业总产值10.4%8.5%8.4%7.4%4.5%3.7%2.5%——据《苏联兴亡史》、《苏联政治经济体制七十年》有关资料编制材料二1971年9月,赫鲁晓夫逝世,其遗体安葬在莫斯科的新圣母公墓。赫鲁晓夫的墓碑是由雕刻家恩斯特·涅伊兹维斯特内设计的,用黑白两种颜色的大理石搭配而成,极具特色。涅伊兹维斯特内在评价自己这件特殊作品时说,墓碑上半黑半白的对“”比之中包含着永恒的矛盾、光明的进步的因素同反动的因素之间的斗争。——张建华著《俄国史》(1)据材料一,归纳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苏联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并分析变化的根源。(2)赫鲁晓夫改革之后,苏联历史上还进行过哪两次大规模的改革?(3)你是如何理解材料二中赫鲁晓夫墓碑“‘上半黑半白的对比之中包含着永恒的矛盾、’”光明的进步的因素同反动的因素之间的斗争这句话的含义的?答案1.C2.C3.C4.D5.C6.A7.D8.(1)呈现连年下降的趋势。根源是斯大林经济模式失去活力,日益成为苏联社会经济发展的桎梏。(2)勃列日涅夫改革和戈尔巴乔夫改革。(3)赫鲁晓夫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他执政时期,苏联国民经济发展相对迅速;他对斯大林的批判,在客观上有利于破除对斯大林的迷信。但他的经济改革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他一味否定斯大林,没有对斯大林的功过作出实事求是的分析,这造成了人们思想的混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