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2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1.据《魏书·“‘’”高宗纪》载:北魏初年官吏多求欲无厌,断截官物以入于己。为改变这种状况,孝文帝在改革中()A.实行俸禄制并整顿吏治B.推行均田制C.设立三长制D.推行新的租调制2.北魏实行的均田制和租调制的作用有()①限制了豪强的土地兼并②政府控制的人口增加③促进农业生产发展④政府的收入增加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3“…………”.一位史学家说:北魏孝文帝强制授给露田这对农民是一种剥削的手段这主要是因为()A.均田制是土地国有制B.授田农民要承担徭役杂税C.孝文帝推行民族分化政策D.授田的实质是强迫农民开荒纳税4.北魏为了强化对地方的控制,取代豪强地主把持的宗主督护制而实行的政策是()A.均田制B.俸禄制C.三长制D.租调制5.北魏孝文帝不仅娶汉族地主的女儿为妻,还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了范阳卢氏家族。他这样做的基本出发点在于()A.缓和民族矛盾B.密切鲜卑贵族和汉族地主的联系C.平息阶级矛盾D.加快鲜卑等北方少数民族汉化的步伐6.北魏孝文帝主动推行汉化政策的实质是()A.提高少数民族的素质B.缓和与汉族地主的冲突C.适应农耕文化的需要D.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九年(公元485年),下诏均给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授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以供耕作于是海内安之。——《魏书·食货志》材料二高祖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以协定群情,外名南伐,其实迁也,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阳。——《魏书·李冲传》材料三就在孝文帝要求本族改穿汉服的同时,胡服却在汉人中流传开来。以致汉族年轻“”女子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飘逝的岁月中国社会史》请回答:(1)材料一中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是什么?其实行的基本条件是什么?有何积极作用?(2)材料二反映了怎样的问题?(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现象?据此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商君)……开塞耕战书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二…魏亡之祸,成于六镇;轻薄六镇,实自太和。夫变夷从夏,人孰不以为美?…迁洛之举,群臣不顺,孝文设术以诈之,示威以胁之。不知厌忽累世安乐之余,经始百年荒榛之地,一事不成,旧业尽弃,欲以何为?嗟夫!孝文诚非玩岁月而苟目前者;及其昧先后,失名实,不安于本而眩其末,则好治与念乱同科,可不悲哉!——《魏书》卷三十四《习学记言序目》(1)材料一、二分别反映了商鞅、孝文帝改革的什么内容?分别指出两场改革的性质。(2)材料中两场改革受到批评的共同原因是什么?你认为作为一名改革者应坚持何种态度?答案1.A2.D3.D4.C5.B6.C7.(1)措施:均田制。基本条件:政府能够掌握、支配大量的无主荒地。积极作用:均田制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吸引农民农耕定居(加速封建化进程);促进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等。(2)问题:改革面临很大的阻力(或迁都洛阳,阻力重重)。(3)现象:民族间的服饰相互影响(民族融合)。影响: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促进了北方社会的发展,为国家重新走向统一奠定了基础。8.(1)内容:商鞅废除井田制,奖励耕战;孝文帝迁都及汉化政策。性质:前者属于新兴地主阶级改革;后者属于少数民族封建化改革。(2)共同原因:变法触动了旧贵族的利益,遭到强烈反对。态度:坚定不移的决心和策略的灵活性相结合。(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