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11梨园春秋一、选择题1.两宋之际,在闽浙沿海城市流行的戏剧形式主要是()A.傩戏B.南戏C.杂剧D.京剧2.下列关于南戏的叙述错误的是()A.南戏是随着宋代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形成的B.南戏主要在宫廷内流行C.南戏主要在浙江温州一带流行D.南戏表达劳动人民的愿望和要求3.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引用了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的一句话:唐宋以来(科举盛行)…………,一旦废止,士才无所用适杂剧之新体出,遂多从事与此充其才力,而”使元剧之作,遂为千古独绝之文字。据此判断,该同学的研究主题应是()A.元杂剧兴盛的根本原因B.社会环境对文化发展的影响C.科举考试在元代的发展D.元杂剧空前绝后的历史地位4.中国古代戏曲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堪称窥探传统社会发展轨迹和古人生活的窗口。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真正成熟的是元杂剧,从元杂剧中我们可以窥探到()①城市经济繁荣发达②市民阶层发展壮大③知识分子地位低下A.①②B.②③C.①②③D.①③5.中国古代戏剧独树一帜,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右图所反映的戏剧是()A.昆曲B.元杂剧C.京剧D.黄梅戏6.元代堪称中国戏曲的黄金时代,元杂剧更是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的成熟。后人评价曰:文而不晦,俗而不俚明白如话。由此可见其艺术风格是()A.以自然本色为主流B.民主思想闪现其间C.浪漫主义色彩浓厚D.豪迈奔放婉丽飘逸7.“”饮酒仰脸要翻手,喝茶平饮微低头,丑角总要多出相,其他人物要遮口。下列与这句艺术谚语有关的是()A.汉赋B.宋词C.京剧D.书法8.“……”豆棚茅舍,邻里聚谈,父诫其子,兄勉其弟,多举戏曲上之言词事实材料主要说明()A.戏曲最初在民间街坊兴起B.戏曲具有社会教化功能C.戏曲兴起拓宽了史学研究的视野D.戏曲剧本主要由历史故事加工而成二、非选择题9.阅读下列材料:《同光十三绝》京剧以表演历史故事为主,用京胡、二胡、笛子、唢呐等管弦乐器和鼓、板、锣等打击乐器伴奏。角色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各个行当的化妆都有一定的谱式。这幅画展现了同光十三绝的剧装画像。京剧的表演艺术,继承了中国古代戏曲歌舞并重的传统,将唱、念、做、打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独具特色的艺术体系。请回答:(1)我国京剧形成、发展的过程是怎样的?(2)你了解京剧的哪些特点?答案1.B2.B3.B4.C5.C6.A7.C8.B9.(1)“形成:乾隆末年,徽剧进京,风行一时;道光年间,徽汉”合流;融合兼收,形成——新剧种京剧。发展:同治、光“”绪年间,走向成熟,出现同光十三绝;清末民初,成为全国流行剧种;民国以来,走向世界。(2)京剧将唱、念、做、打作为艺术手段;以表演历史故事为主;根据不同的脸谱勾画,区分人物的忠、奸、善、恶,表现人物不同的性格;角色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