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方案】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7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12讲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与农耕时代的手工业课后达标检测岳麓版(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后汉书》载:“建武年间,(任延)诏征为九真太守。……九真俗以射猎为业,不知牛耕,民常告籴交址,每致困乏。延乃令铸作田器,教之垦辟。田畴岁岁开广,百姓充给。”这段记载反映了当地()A.推广曲辕犁后增加了耕地面积B.开始注重精耕细作提高农业产量C.自然资源的贫乏导致生活贫困D.农民意识的落后导致生活贫困解析:选B。根据材料可知,由于铸田器,教垦辟,田畴开广,百姓生活才充给,故B项正确;曲辕犁出现于隋唐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C、D项与材料不符。2.(2016·昆明质检)《国语·齐语》载:“美金(指青铜)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指铁)以铸锄、斤,试诸壤土。”材料说明春秋时期()A.齐国以铁器做农具B.齐国手工业发达C.铁器最早用作农具D.农业的精耕细作解析:选A。“《国语·齐语》载”反映了描述的内容是关于齐国的,“恶金(指铁)以铸锄、斤,试诸壤土”说明了铁农具的出现,故A项正确;材料中提及齐国的铜、铁铸造业,但是没有说到其他诸侯国同行业的发展情况,无法对比,也就无法确认是否发达,故B项错误;题目中看不出来“最早”,故C项错误;题目没有涉及精耕细作方面的工具改进、耕作方法、耕作制度、水利灌溉等内容,故D项错误。3.(2016·湖南长郡中学高三月考)公元829年,日本记载:“传闻唐国之风,渠堰不便之处,多构水车。无水之地以斯不失其利。此间之民,素无此备,动若焦损,宜下仰民间,作备件器,以为农业之资,其以手转、以足踏、服牛回等,备随便宜。”该记载()A.说明日本效法唐朝改革政治制度B.证实唐代水车灌溉技术传入日本C.彰显中日之间经济文化水平相当D.体现出唐代农业自给自足的特点解析:选B。“传闻唐国之风,渠堰不便之处,多构水车”说明日本典籍记载了唐朝的灌溉技术,材料没有涉及政治制度、中日经济文化水平比较和唐代农业特点,B项符合题意。4.(2016·湖南岳阳模拟)“就如中国的农民,欧洲使用木制农具时,他们已经用铁犁耕田。而当欧洲也使用铁制农具时,他们仍在使用铁制农具。中国人把一种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运用到很高的水平,却没想到要改善和替代它。”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性问题是()A.自然经济的脆弱性B.欧洲经济后来居上C.铁犁技术更新缓慢D.小农经济的停滞性解析:选D。材料认为中国“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即小农经济和社会保持稳定,“没想到要改善和替代它”。自然经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很弱,表现出脆弱性,与题意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中国的小农经济,故B项错误;铁犁技术更新缓慢只是其稳定不变的原因之一,故C项错误;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及社会结构保持稳定,与欧洲差距拉大,表现出停滞性,故D项正确。5.(2016·河南三市高三调研考试)《宋书》记载:“(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捻,则数郡忘饥。”出现这一现象的最主要原因是()A.由少数民族内迁带来的北方人民南迁B.宋政府重视发展农业生产C.睦邻民族政策带来的较长和平局面D.租佃关系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解析:选A。由题干“《宋书》”可知材料所指是南北朝时期的南方刘宋政权统治时期的情况,结合当时的时代特征,可知南方这个时期农业之所以发展主要是因为北民南迁故A项正确;B项虽然也是原因之一,但不是最主要的,故B项错误;C、D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故C、D项错误。6.(2016·辽宁大连高三双基测试)春秋时期随着农户分散经营的生产关系慢慢固定下来,西周那种“千耦其耘”的集体耕作场景逐步消失。这一进步使得“民不肯尽力于公田”,于是税制改革势在必行。促使这一时期税制改革的根本原因是()A.维持国家财政B.小农经济出现C.私田大量开垦D.耕作技术提高解析:选D。税制改革的目的是维持国家财政,不是原因,故A项错误;小农经济是取代“千耦其耘”集体耕作模式的新模式,是表现,不是原因,故B项错误;私田大量开垦是税制改革的直接原因,不是根本原因,故C项错误;这一时期税制改革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