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安、连城、永安、漳平一中,龙海二中,泉港一中”六校联考2011-2012学年上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一历史试题(考试时间:90分钟总分:100分)一、选择题:共40题,每题1.5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的要求。1、2011年4月5日,农历三月初三,在黄帝故里新政举行拜祖大典。这种祭祀先人的情结源于古代的A.宗法制B.分封制C.郡县制D.井田制2、商代统治者凡事都要通过占卜予以决定,这一现象说明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大特点是A.以血缘关系为纽带B.神权与王权密切结合C.权利高度集中于商王手中D.决策体现原始民主色彩3、“九鼎即成。迁于三国。夏后氏失之,殷人受之;殷人失之,周人受之。”其中“九鼎”之所以被广泛重视并在夏商周流转,主要因为它是A.反映民心民意的凭据B.国王祭祀的重要礼器C.青铜工艺水平高的标志D.王朝统治权利的象征4、在《红楼梦》第九十回中,贾母说:“自然是先给宝玉娶了亲,然后给林丫头说人家。再没有先是外人,后是自己的……”。这反映出贾母A.具有男尊女卑的思想B.固守传统的家庭等级观念C.具有浓厚的宗法观念D.遵循长幼有序的婚姻礼俗5、史书记载,晋武帝司马炎共有儿子26人,但太子司马衷却天生痴愚。晋武帝想要废太子,另择继承人,皇后劝说:“立嫡以长不以贤,岂可动乎!”于是晋武帝没有更换太子的人选由此可见,晋武帝选太子是根据A.世袭制的父死子继原则B.宗法制的嫡长子继承制原则C.君主制的集权独裁原则D.禅让制的尚贤原则6、《三字经》写到:“周武王,始伐纣,八百载,最长久。”其中“最长久”的主要原因是周朝实行了A.世袭制B.分封制C.宗法制D.禅让制7、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郡邑,废侯卫而为守宰。……此其所以为得也。”这句话指的是A.推行分封制B.建立郡县制C.废除郡县制D.废除行省制8、嬴政统一全国后,改革制度,自称“朕”,命令称“制”或者“诏”,并在重要物品上铭刻诏令。右图为刻有诏文的“权”,显示了A.嬴政功盖三皇五帝B.皇权不可僭越C.效法商周制度的核心D.秦重视商业发展9、秦朝设立的中央官职中,“掌承天子,助力万机”的是A.太尉B.丞相C.御史大夫D.廷尉10、秦朝统一中国后便征用大量的劳动力建造了规模宏大的秦始皇陵以及阿房宫。秦朝能够完成这一工程是基于A.小农经济的兴盛B.秦始皇的正确决策C.工匠水平的高超D.中央集权制的建立11、秦朝时期的军国大事,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这一做法使A.中央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B.君主专制造成的决策失误有所减少C.君权在实际上遭到了弱化D.民主观念开始渗入到政治体制12、西安临潼秦陵兵马俑的历史图片在班上展览,引起了学生热烈讨论。下列看法不正确的是A.再现了秦朝的强盛国力B.暴露了秦始皇的奢侈残暴C.体现了秦民的勤劳智慧D.反映了秦朝人民的保守落后13、《水浒传》第七十七回写道,枢密院童贯率领八十万大军去梁山伯镇压宋江起义军,中了十面埋伏,只身逃回汴京。宋代枢密院的职能是掌管A.军政B.民政C.行政D.财政14、关于中国古代监察谏议制度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监察制度是对封建官僚的监督制度,谏议制度是对皇帝的言行和决策进行监督B.隋唐时期的门下省主要职能是监察和谏议C.这种制度在防止腐败、低效,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D.从根本上约束了皇帝的权力,防止了决策的失误15、政论家认为,丞相制度最好的时代是唐代。这主要是因为A.任命一人当宰相,避免纷争B.三省分权,相互牵制C.宰相与枢密院分掌政军大权D.三司掌管财政16、我国古代人才选拔的标准从注重门第出身向注重真才实学的转变是古代政治文明的一大进步,实现这一转变的标志是A.察举制度的实行B.九品中正制的创立C.科举制度的创立D.八股取士制度的创立17、关于元朝创立的行省制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是当时地方最高行政区,行政权力受中央的节制②行省官员要定期觐见皇帝,向皇帝述职③为保证官员尽职尽力,中央采取省官互迁的形式加以控制④行省最高长官有权决定或更改赋税征收制度A.①②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18、明太祖朱元璋认为:“君不能躬揽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姿。”为此,他对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