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农耕时代的商业和城市岳麓版【本讲教育信息】一.教学内容:农耕时代的商业和城市二.学习目标:1、古代商业发展的原因、特点及其地位;2、古代商业的主要成就;3、城市的起源及其发展历程。4、“丝绸之路”和“陶瓷之路”及对外贸易著名港口。5、“重农抑商”政策产生的原因及其对古代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三.重、难点讲解:重点:1、各个历史时期的商业特点;2、重农抑商政策产生的原因、影响。难点:重农抑商政策产生的原因、影响。[学习过程]一、商业的发展(一)原始商业的产生原始社会末期,剩余产品逐渐出现,社会分工发展,原始农业和手工业分离,氏族成员把剩余产品进行物物交换,这就是原始商业的产生。剩余产品的出现和社会分工的发展都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因此商业产生的根源在于生产力的发展。(二)商业的兴起商朝的商业活动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产生了专门通过物品交换牟利的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周灭商后,统治者就让殷商遗民继承祖业,周游各地,贩运物产。要点点拨“商人”名称的由来:商部族的人善于经商。周灭商后,统治者又让殷商遗民继承祖业,贩运物产。因此,后人因此将经商的人称为“商人”。(三)官府垄断商业周朝实行“工商食官”政策,将商人们集中起来,设官统一管理,为他们提供衣食,驱使他们为政府服务。概念解析“工商食官”制度:西周时,手工业、商业成为社会经济不可缺少的部门。商业由官府垄断,并设有专门的职官来管理市场。工匠和商贾都是官家(贵族)的奴仆,主要为贵族的政治或生活需要而从事工商活动,他们的衣食所需也都来源于官府(贵族)。(四)私商的兴起与发展壮大春秋战国时期,许多庶人冲破官府的束缚,在经营商业中发家致富,成为有强大经济实力的自由商人。私商逐渐取代官商成为商人的主体。各国纷纷铸造货币,黄金、白银也开始用为货币。随着商业的繁荣,形成了许多著名都会。(五)秦汉到宋元时期,商业的起伏发展。经历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兴衰起伏,至隋唐时期,政治上的统一和大运河的开通,密切了南北方经济的往来,商业贸易蓬勃发展起来。长安、洛阳、扬州等成为闻名中外的大都会。西域以及阿拉伯、波斯商人来往经商频繁,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都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景象。宋代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集镇、夜市兴盛,元代更广泛流通纸币,古代商业发展步入了一个新的高峰期。热点链接最早的纸币“交子”最早的纸币,是从北宋初年在四川成都开始流行的交子,它是世界上最早流行的纸币。成都在北宋时期是一个商业繁荣、商品交易发达的地区,然而最初使用的交换货币是铁钱这种铁质的钱虽然很重,但价值却很低。铁钱的使用不便,促使一些商人在交易中发明了一种制楮(纸)的卷。他们在楮卷上暗藏标记,隐蔽密码,并以此代替铁钱,从而大大方便了商人们的商品交易。当时这种楮卷被称为“交子”,它的性质与现在的存款凭据相近。(六)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新特点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出现许多新的特点。不但商业市镇兴起,货币经济占据主要地位,农产品也大量进入市场。烟草、茶叶、甘蔗、染料等经济作物普遍种植,作为农产品加工的副业产品,也都成为商品化的组成部分。广泛使用贵金属货币白银,便利了商品贸易和商业资本的集聚。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实力雄厚,形成徽商、晋商、宁绍商人、闽商等大商帮。热点链接徽商:徽商即徽州的商人。徽州有经商的传统,徽州人很团结,注重互相帮助,并且还崇尚节俭。经过几百年的经营,徽商积累起惊人的财富。徽商几乎“无货不居”,经营范围很广,但“首鱼盐”,对食盐的经营尤为重视。徽商的兴起就是从经营食盐开始的。明代食盐的生产由官府垄断。为了解决边疆守军粮饷不足的问题,明政府允许商人将粮食运到指定的边防地点交纳,然后给予他们贩卖食盐的权利。徽州距边防地点遥远,徽商起初在盐业的经营中不占优势。但到明中期以后,明政府将纳粮改为纳银,徽商纷纷投资盐业而暴富。徽商经营盐业积累起商业资本之后,又扩大经营范围,经营茶叶、木材、粮食等行业,活动范围遍及全国各地,民间俗谚有“无徽不成镇”的说法。在海外诸国也留下他们的足迹,有“遍地徽商”之说。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