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常德市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第I卷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分)1.“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下列观点与此观点相近的是A.“使农不废耕,女不废织,厚本抑末”B.“商籍农而立,农赖商而行,求以相补,而非求以相病”C.“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D.“夫工固圣王之所欲,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者”【答案】A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重农抑商”【名师点睛】评价重农抑商政策。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采用的最基本的经济政策,其实质是维护封建经济基础。(1)积极作用:这一政策在封建社会初期,保护了小农经济,促进了农业及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政治的发展和稳定,巩固了封建制度,维护了国家统一。从根本上重视农业的思想是正确的。(2)消极作用:①封建社会晚期,妨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和封建制度的解体,阻碍了社会进步,是造成近代中国落后于西方的重要经济原因。②人为割裂农、工、商之间的关系,不利于工商业发展,农业发展也受到限制。③过多用行政手段干预经济,破坏了经济自身的发展规律,限制了社会经济的平衡发展,导致经济结构过分单一。④为扩大耕地面积,人为毁林开荒、围湖造田,导致了环境恶化。⑤抑商使商业资本流向土地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土地兼并。2.汉唐之间,民间将土地的占有者称为“豪强”或“兼并之徒”,而入宋以后,则“公然号为田主矣”。这表明A.商品经济迅速发展B.小农经济遭遇危机C.土地兼并得到认可D.农民生活艰难困苦【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运用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由“豪强”、“兼并之徒”到“田主”,即体现土地兼并得到认可。而ABD三项均无从体现,属于无关项,排除。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C。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土地制度·土地兼并3.一些商人以地域为中心、以血缘乡谊为纽带,自发组成了既“亲密”又松散的商人群体一一商帮。这些商帮主要活跃于A.春秋战国时期B.秦汉时期C.唐宋时期D.明清时期【答案】D...【解析】据所学可知明中期以后,随着商业的发展,出现了以地域为中心、以血缘乡谊为纽带,自发组成的既“亲密”又松散的商人群体,即商帮,据此分析可知商帮主要活跃于明清时期,故D项正确;春秋战国、秦汉、唐宋时期还没有出现商帮,故ABC项排除。【点晴】紧扣“商帮”,再联系所学知识,很容易得出准确答案,这就要求学生对教材基础知识必须熟知。4.明清时期最著名的丝织中心是A.苏州和杭州B.扬州和益州C.松江和成都D.长安和洛阳【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依据教材知识可知,古代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明清时期最著名的丝织中心是苏杭地区,正确选项为A项。考点:古代中国丝织业的发展点评:本题考查识记能力,依据教材知识回答可。难度小。5.历代统治者重视并维护小农经济的根本目的是A.提高农民生活水平B.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C.维护社会安定D.维护自身的统治【答案】D【解析】“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是其目的,但不是根本目的,故A项排除;“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是目的,但不是根本目的,故B项排除;“维护社会安定”与“根本目的”不合,故C项排除;从统治者的角度看,很多措施都是为了维护自身统治。因小农经济是封建社会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故封建统治者都采取了重视并维护的措施,故D项正确。【点晴】解题时紧扣“根本目的”,从维护封建统治的角度分析归纳即可。6.唐太宗说:“工商杂色之流……止可厚给财物,必不可超授官秩,与朝贤君子比肩而立,同坐而食。”北宋允许商人中“奇才异行者”应试。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商人社会地位提高B.统治者的偏好C.重农抑商政策的改变D.商品经济的发展【答案】D【解析】7.北宋中期,“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其后,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这表明交子A.具有民间交易凭证功能B.产生于民间的商业纠纷C.提高了富商的社会地位D.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答案】A【解析】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