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求索真理的历程知识条目考试要求考频统计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①实践的含义和特点②实践是认识的基础bc3卷1考2.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①真理的含义和客观性②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③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abb3卷1考考点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基础知识梳理]1.实践的含义和特点(1)含义①实践的定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②两层基本含义第一,实践是以人为主体(人类所特有)、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第二,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特别提醒实践不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主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动物的本能活动不能成为实践;人的纯粹的思维活动并不会引起客观对象的变化,不能成为实践。(2)特点①客观物质性。这是实践活动与人的认识活动的区别所在。实践的客观物质性首先由实践的构成要素的客观性决定。无论是实践的主体、实践的手段还是实践的对象都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也受到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因而也具有客观性。②主观能动性。这是实践活动与动物的本能的、盲目的活动的区别所在。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在改造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中,人创造出自然中原来没有的新的物质生活资料;在改造社会的过程中,人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③社会历史性。这是实践活动与孤立的个人活动的区别所在。实践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并且是历史的发展着的。实践的形式、内容、规模和水平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特别提醒实践的三个基本特点是统一的。实践既具有客观物质性,又具有主观能动性,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这是辩证唯物主义实践观区别于以往旧的实践观的标志所在。夸大第一个特点否认第二个特点会导致机械唯物主义,而夸大第二个特点否认第一个特点会陷入唯心主义。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①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②认识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实现。③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是实践的产物。特别提醒认识的来源≠获得认识的途径。认识的来源只有一个,即实践。个人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个,即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①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②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③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①实践处在主观和客观的交汇点上。②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③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特别提醒不能认为科学理论也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主观认识和客观事物自身都不能作为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①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②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特别提醒认识的根本目的不是获得真理,而获得真理的目的是服务实践。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认识本质。[典型例题讲解][例1](2016年4月浙江高校选考,9)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到底对不对,就看大家的。(F)[解析]本题考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对众人的意见是否正确也要受到实践检验。[例2](2016年4月浙江高校选考,30)马克思说:“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之前已经在自己头脑中把它建成了。”这表明,人的实践活动具有()①能动性②客观物质性③目的性④社会历史性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B[本题考查实践的特点。根据马克思的论述,生动地说明了人的实践活动具有能动性的特点,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①③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实践的客观性和社会历史性特点,②④排除。][例3](2015年10月浙江高校选考,30)自从塑料被广泛使用以后,“白色污染”一直困扰着人类。最近,中美研究人员通过科学实验发现,黄粉虫可以吞食和完全降解塑料他们还从黄粉虫体内分离出靠聚苯乙烯生存的细菌。这项研究对治理“白色污染”具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