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复习资料(二)——归纳概括题一、明确中考要求1、考查方式:从所给的文字材料中提取符合题干要求的内容,并把相关文字材料的共同点归结在一起,用简明扼要的语言表达出来。2、考试题型:①拟写标题。如《中考说明》23页知能演练训练一;《中考说明》27页知能演练训练一第1题②请概括下面一段文字的主要内容(不超过……字)。如《中考说明》37页知能演练训练二第1题;《中考说明》47页知能演练第1题③用一句话概括文中所列举的事例。如《中考说明》31页知能演练训练一第4题④本文阐明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如《中考说明》43页知能演练第1题二、方法1、思路总结:①理解题目要求②确定解题范围③筛选有效信息④归纳答题要点概述总括时要注意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找准概括的角度,要根据试题的要求和指向,确定好概述总括切入口。二是明确概括范围,根据哪些内容去综合,按照哪些要点做归纳;过大或过小都会造成概括不正确。三是梳理概述总括的要点。中考阅卷评分,都是按照概述总括的要点来评分的。要点是否完整,直接影响到得分高低,因此概述总括时必须要梳理内容的要点,力争涵盖全部要点而没有遗漏。2、具体方法:①标题诠释法。因为许多文章的标题就是文、段的中心,应结合文段的内容对标题的含义进行阐释。如《中考说明》61页知能演练训练一第1题②找中心句法,因为中心句有统领的作用。一篇文章内容的具体化,通常表现为围绕某个中心展开叙述、议论或说明,因此,抓住了中心句,它就把握了具体的要旨。例如唐朝刘禹锡的《陋室铭》,其概括中心的句子在篇首,它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为了显示这个中心,作者写了自己的生活环境,写了自己的交往品味,也写了自己高雅悠闲的生活。因此,我们在阅读中抓住了中心句,这篇文章的内容也就概括出来了。如《中考新方向》63页考例回放例一③摘要法。文、段的意思总是多层次的,如果有主次之分,那就提取主要的省去次要的;如果是层层递进的,那就提取它最后归结的意思。如《中考说明》47页知能演练训练一第1题已经给我们归纳了每一自然段的意思,我们经过每段每段中心的分析,最后可以归结得出“怎样提高生命质量”为全文的中心论点。④联合法。如果文章中段落、层次的意思是并列的,那就把它们联合起来,再简要概述。如朱自清的《春》,全文共有10个自然段,除了1、2自然段为“盼春”,8、9、10自然段为“送春”,3至7自然段为“绘春”。为什么说3至7自然段为“绘春”呢?3自然段写春草,4自然段写春花,5自然段写春风,6自然段写春雨,7自然段为写迎春。将其统而摄之,我们不难发现作者从各个侧面描写着春天,所以我们可以将3至7自然段内容概括为“绘春”。⑤词句整合法,文、段的主要意思,通常是通过重要的语句或关键的词语表达出来的,我们把这些相关的词语或语句重新整合,就可概括出主要意思。如《中考说明》36页经典回放示例一示例二⑥概述法。有时候很难从原文中找到相应的词语概括,那就要在分析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简要表述。答题语言模式:A谁+怎么样+结果(记叙文、小说)如《中考说明》49页知能演练第1题B谁+怎么样+结果+表达了什么情感、思想(散文)C说明了什么事物+事物的特征为……(说明文)D论证了什么(议论文)三、注意事项文字表述不能懈怠概述总括的成绩好与坏,往往和试卷上的文字表述有关。要想阅读题得分有突破,表述意识必须大大加强。想得清楚才能写得清楚。在文字表述前,我们要将自己的阅读结果进行多方位的审视,想一想有没有不符合题目要求的地方,有没有与题目的要求相比较偏大或偏小的情况;有没有偏离题目规定的答题方向问题。不仅如此,我们在解读作答过程中还要想得广一些,想得深一些。想得广,就是避免对文章理解和题目把握上的遗漏。因为阅读应试的评分,在很多情况下是依据答题的小点给分的,遗漏了,没有想到或没有写出来,那是无论如何不会得到分数的。想得深,就是要不断地设问:是这样吗?为什么是这样?还有其他答案吗?等等。想清楚以后,我们在文字表述时也不能懈怠。言多必杂,言多必失。一般情况下,表述文字越多,费时越多,就越容易慌张出错。而且表述文字越多,往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