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新乡名师预测)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4题。(共11分)(一)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节选自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二)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则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以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节选自苏轼《喜雨亭记》)1.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A.行欣然起行獉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獉之者乎(《论语{》)B.寻遂至承天寺寻獉张怀民未果,寻獉病终(《桃花源记{》)C.寝怀民亦未寝獉暮寝獉而思之(《邹忌讽齐王纳谏{》)D.耳但少闲人如无两人者耳獉俯身倾耳獉以请(《送东阳马生序{》)2.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3.请摘录出语段(一)中描写月色的句子,并简要赏析其描写方法的妙处。(2分)4.根据语段(一)(二)的内容,指出其中蕴含着作者怎样不同的思想感情?(3分)第5篇记承天寺夜游1.C(2分)【解析】C项中“寝”都是“睡觉”的意思。而A项中的“行”分别解释为“散步,行走”和“奉行”。B项中的“寻”分别解释为“寻找”和“不久”。D项中的“耳”分别解释为“罢了”和“耳朵”。2.(1)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2分)(2)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2分)【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第一句时,要注意“念”“遂”的意思和翻译方法。第二句中要注意将其省略的主语添加上去,并要注意特殊句式———判断句。3.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②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通过比喻描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又通过竹柏的影子,间接地写出了月光的明亮。(2分)【解析】首先要读懂题目的要求,其中有两个要点,一个是摘录原句,一个赏析写法,只要能够审清题意,其他的都是按照格式分点答题的问题了。4.《记承天寺夜游》中苏轼要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抒发了作者自解、自矜、自嘲,对自然生活的向往与欣赏和用与“闲人”相对的“忙人”(朝廷官员小人)的鄙夷与讽刺。《喜雨亭记》中苏轼通过介绍喜雨亭命名的由来,表现出他乐观旷达洒脱自然的情怀。(3分)【解析】两个阅读文段的作者都是同一个人,但是鉴于创作的时间不同,其中蕴含的思想情感会有一定的区别,但是对于苏轼这样的伟大作家的解读,我们还要注意他身上闪烁的旷达情怀是一贯的,这是读懂苏轼的一把钥匙。【参考译文】(二)这座亭子用雨来命名,是为了纪念喜庆之事。古时候有了喜事,就用它来命名事物,表示不忘的意思。……于是我在亭子里开酒宴,向客人劝酒而告诉了这件事,问他们道:“五天不下雨可以吗?”他们回答说:“五天不下雨,就长不成麦子了。”又问“十天不下雨可以吗?”他们回答说:“十天不下雨就养不活稻子了。没有麦没有稻,年成自然荒歉了,诉讼案件多了,而盗贼也猖獗起来。那么我与你们即使想在这亭子上游玩享乐,难道可能做得到吗?现在上天不遗弃这里的百姓,刚有旱象便降下雨来。使我与你们能够一起在这亭子里游玩赏乐的,都靠这雨的恩赐啊。这难道还能忘记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