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浪漫主义运动的领袖——维克多·雨果维克多·雨果,法国浪漫主义运动的领袖,法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在文学界和艺术界的所有伟人中,他是唯一活在法兰西人民心中的伟人。”这是罗曼·罗兰对雨果的评价。维克多·雨果于1802年2月26日出生在法国贝桑松的一个军官家庭,童年时随父到过意大利、西班牙,1814年定居巴黎。他才华横溢,创作力经久不衰,文学生涯达半个世纪之久。人道主义是贯穿于他作品的主线。1831年发表的小说《巴黎圣母院》,表现出作家强烈的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1862年完成了长篇小说《悲惨世界》。1872年完成了他最后一部小说《九三年》。1885年5月22日病逝于巴黎。课文节选自《巴黎圣母院》第6卷。它以伽西莫多遭受笞刑为主轴画卷,集中展现了围观群众的愚昧、麻木,缺乏同情心和克洛德的虚伪,从而突出了爱斯梅拉达的不计前嫌,善良救人的美好品性。同时无情地揭露了天主教会和封建统治的罪恶、残酷。文章可以分成这样几个部分:第一部分(“这些观众……”到“他们并不怎么关心一个刑台是否美观”):行刑前的格雷沃广场。第二部分(“犯人终于给绑在一辆车子后面带来了”到“群众大笑起来,小孩们和姑娘们笑得格外厉害”):伽西莫多受刑前的表现和围观群众的态度。第三部分(“最后刽子手用脚去踏轮盘”到“伽西莫多慢慢地睁开眼睛”):伽西莫多接受笞刑。第四部分(“笞刑算是执行完了”到“向他投石子”):围观群众对伽西莫多的侮辱和诅咒。第五部分(“伽西莫多虽然耳聋”到“甚至被人投石子”):伽西莫多无奈的愤怒和希望的破灭。第六部分(“突然他又带着加倍的失望在锁链里挣扎”到“‘好极了,好极了!’”):爱斯梅拉达给伽西莫多水喝。主题1:感受爱斯梅拉达的人性美,分析伽西莫多眼泪的丰富内涵1.爱斯梅拉达被伽西莫多劫持过,为什么她还会给伽西莫多喂水?明确:爱斯梅拉达不计前嫌,以德报怨,给伽西莫多喂水,表现了她的善良,也表现了人性的美丽。从这个角度看,爱斯梅拉达的“水”异常珍贵:残酷的刑罚没有使他流泪,群众的冷嘲热讽与打骂没有使他流泪,副主教的忘恩负义没有使他流泪……而爱斯梅拉达的“一滴水”中透出了人性美的光辉,正是这道人性美的曙光照亮了沉睡在黑夜中的善良,唤醒了伽西莫多几乎已经接近僵化的人性,生平第一次流出了眼泪。2.伽西莫多在喝爱斯梅拉达喂给他的水之前,为什么滚出了一大颗眼泪,这是什么样的眼泪?明确:伽西莫多的眼泪内涵是丰富的。他所流出的不仅仅是对爱斯梅拉达在他极其口渴时喂水给他喝,充满了无限感激的感激之泪。更多的还有:①自责之泪。伽西莫多原以为爱斯梅拉达上刑台也是来报复他的,但是他错了,他为自己误解爱斯梅拉达而流下了自责之泪。②悔恨之泪。伽西莫多不辨好坏,听信克洛德·孚罗洛的话,劫持爱斯梅拉达。他为自己的荒唐行径感到悔恨。③开心之泪。对爱斯梅拉达在被他劫持后,自己受鞭刑的时候,能帮助自己,觉得异常的开心。④觉醒之泪。伽西莫多从爱斯梅拉达身上看到了希望,他既然知道劫持爱斯梅拉达不对,那么他也应该会想到克洛德·孚罗洛行为的不当。而当他因劫持受到笞刑时,克洛德·孚罗洛作为伽西莫多的惟一希望却弃他而去,这多多少少会令伽西莫多伤心痛苦,故而这一滴泪可能是他开始觉醒之泪。主题2:了解小说中所使用的对比手法并认识其表达作用1.刑场本来是严肃、恐怖的。人们却在伽西莫多受刑的地方,听到、看到了各种不同的笑。请从课文中找出来,并分析这些“笑”的不同内涵。明确:①群众的“笑”——麻木而嘲讽的“笑”;(这是黑暗的中世纪的欢笑,这是一种肆虐的、刺耳的噪音,它震慑我们的耳鼓,令人不寒而栗。)②伽西莫多的“笑”——虔诚而崇敬的“笑”;(伽西莫多在饱受笞刑之苦后,依然没有丧失人性,他依然用“微笑”迎接他所崇敬的神甫克洛德·孚罗洛。此处的“微笑”着实令人惊叹!)③爱斯梅拉达的“笑”——善意而真诚的“笑”。(在众人嘲笑、讽刺、打骂伽西莫多的刑台前,面对曾经劫持自己的坏蛋,爱斯梅拉达也没有丧失人性之美,她用真诚的“微笑”给伽西莫多喂水。她的微笑似乎是雨果对人性美的赞歌。)2.小说(节选部分)以伽西莫多为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