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作者简介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号秋实。生于江苏东海县,祖籍浙江绍兴,自祖父以来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扬州人。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的哲学系,在江浙等地的中学任教,参加了文学研究会。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是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作品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你我》、《欧游杂记》、《伦敦杂记》,杂文集《论雅俗共赏》、《标准与尺度》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时代背景1927年7月,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了中国大地。旧时代正在崩坏,新时局尚未到来。知识分子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生活,但颓丧和骚动使得他们惶惶然,看不前进的方向。作者在此想躲开恼人的现世,求得短暂的安宁。所以清清冷冷的荷塘也成为超脱世尘的绝妙世界。课文分析“心里颇不宁静”一(1—3)二(4—6)漫步荷塘月色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荷塘四周月色夜赏缘起回到现实荷塘月色图“另有一番样子”水墨荷叶图光影素淡图蝉唱蛙鼓图“到底惦着江南”三(7—10)课文结构荷叶荷叶荷叶袅娜地开着羞涩地打着朵袅娜地开着羞涩地打着朵袅娜地开着羞涩地打着朵袅娜地开着羞涩地打着朵一粒粒的明珠碧天里的星星一粒粒的明珠碧天里的星星一粒粒的明珠碧天里的星星一粒粒的明珠碧天里的星星荷香荷波荷波荷波曲曲折折田田袅娜羞涩颤动、传、波痕宁静荷波荷波(淡淡)喜悦(淡淡)喜悦荷香荷香飘渺的歌声飘渺的歌声本体喻体原句相似点荷叶白花(荷花)清香舞女的裙一粒粒的明珠碧天里的星星渺茫的歌声……………………裙与叶子自然舒展的形态很相似月光下,白色荷花与一粒粒的明珠相似白花在绿丛中隐约闪烁与碧天的星星相似渺茫的歌声和微风中荷香的断断续续,若有若无思考:以下两个句子有何特点?2.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和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凑着的名曲。(提示:从感觉入手。)1.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渺茫的歌声似的。修辞手法答案:这两句是两种感觉的相通,即使用了“通感”的修辞方法。相通清香歌声(嗅觉)(听觉)时断时续,隐隐约约12光影名曲(视觉)(听觉)和谐相通通感:人们在描述客观事物给人的感受时,依据生活的逻辑,把听觉、视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沟通起来,凭借各种感觉的相通,互相映照,互相补充,从而具体表达感受,以增强语言艺术感染力的修辞方法。荷塘上的月色荷塘上的月色光:月光(泻)青雾(浮)叶和花(洗)影:参差、斑驳、弯弯、稀疏乐曲虚实结合朦胧、和谐朦胧、和谐(淡淡)喜悦(淡淡)喜悦为什么说“泻”“浮”二字点活了月光和雾气呢?可否用“照”替代“泻”,用“漂”替代“浮”呢?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青纱的梦。流水流水“泻”的范围广,与“流水”相照应,而且有动态美,显得生动活泼。“照”的范围窄,不能与“流水”相照应,有点呆板,显得不灵气。“浮”突出静态美,“笼”可与之对照。“漂”突出动态美,“笼”不能与之对照。浮字写出了雾的轻柔以及自下而上逐渐扩散的特点。荷塘四周月色树:远山:小路灯:蝉声蛙声:一团烟雾隐隐约约没精打采热热闹闹蝉唱蛙鼓图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讨论:•从文章中我们能看出作者的情感基调是喜悦的还是哀愁的?为什么?•关于本文的主旨有如下几种说法,你赞成哪一种?说出自己的理由。众说纷纭:《荷塘月色》的思想内容不满现实向往光明不满现实向往光明苦闷彷徨与寂寞苦闷彷徨与寂寞内心矛盾与冲突内心矛盾与冲突彷徨苦闷却无不满彷徨苦闷却无不满有浓浓的哀愁有浓浓的哀愁不消沉无哀愁不消沉无哀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