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延伸题教学随想考查背景:突出对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的考查。考纲阐述:1、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文本内容或形式的体察、阐发和评价2、基于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对文本意蕴的思考、领悟与阐释三个命题点:1、形式2、内容3、意蕴(外在的表现形式或组织形式)(载体)(内涵或意图)考纲阐述:1、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文本内容或形式的体察、阐发和评价2、基于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对文本意蕴的思考、领悟与阐释四个测量点:1、理解2、积累3、思辨4、表达考纲阐述:1、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文本内容或形式的体察、阐发和评价2、基于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对文本意蕴的思考、领悟与阐释三个延伸方向:1、偏外2、内外兼顾3、偏内典型题简析水调歌头·平山堂用东坡韵【南宋】方岳秋雨一何碧,山色倚晴空。江南江北愁思,分付酒螺红。芦叶蓬舟千重,菰菜莼羹一梦,无语寄归鸿。醉眼渺河洛,遗恨夕阳中。苹洲外,山欲暝,敛眉峰。人间俯仰陈迹,叹息两仙翁。不见当时杨柳,只是从前烟雨,磨灭几英雄。天地一孤啸,匹马又西风。从这首词的结尾两句“天地一孤啸,匹马又西风”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词人形象?请结合这首词的内容,对这一形象进行评价。(200字左右)命题点:内容测量点:评价延伸方向:偏内典型题简析•作者说:“文化上的高峰有时可能被云雾遮盖数百年之久,而这种云雾主要是朦胧在人们心间。”这句话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联系本文之外的例子谈一谈。(200字左右)(10分)命题点:意蕴测量点:积累、领悟与阐释延伸方向:偏外典型题简析•第二大题文言文《宋清传》中说“清之取利远,远故大”,意思是“宋清谋取利益放眼于长远,因为考虑长远所以获得的利益较大”。这概括了宋清经商的特点,请从文中举一例加以说明,并结合当下的社会生活谈谈自己对这一概括的领悟。(不少于200字)(10分)命题点:意蕴测量点:积累、领悟与阐释延伸方向:内外兼顾典型题简析•第⑧段“故乡和祖国虽然远在天边,但是现在它们却近在眼前。我离开它们的时间愈远,它们却离我愈近”一句传达了作者对于“距离”的怎样的体验?试结合你的成长记忆或读过的文学作品谈谈自己对这一距离体验的感受。(不少于200字)(10分)命题点:意蕴测量点:积累、领悟与阐释延伸方向:偏外阅读延伸题型归类的依据命题点测量点延伸方向话题之一:三个命题点形式内容意蕴一、形式手法风格语言结构命题点·形式•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洛中访袁拾遗①不遇孟浩然洛阳访才子,江岭②作流人。闻说梅花早,何如北地春。[注]①拾遗,唐代谏官名,袁拾遗是作者的朋友。②江岭,即大庾岭,过此即是岭南地区,唐代罪人往往流放于此。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请从本诗中举出一例并结合你读过的文学作品谈谈这种手法的效果。(不少于200字)(10分)一剪梅·舟过吴江蒋捷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①,风又飘飘,雨又潇潇。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②。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注】①秋娘渡,渡口名;泰娘桥,桥名。②银字笙,一种乐器;心字香,一种香料。这首词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选择其中的一种,并结合你熟悉的文学作品来谈谈这种手法的效果,不少于200字。新城道中①(二首选一)苏轼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②。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西崦③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④春耕。【注】①此时是神宗六年春诗人在杭州通判任上出巡,于赴新城道中所作。②铜钲:铜锣。③西崦:西山。④饷:犒劳。对于这首诗第二联即第三、四句的评价,存在不同看法。元代方回《瀛奎律髓》卷十四云“三、四(句)颇拙耳”;清人纪昀也认为这两句中的“絮帽”“铜钲”的比喻太俗气——“究非雅字”。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请以你所熟悉的古诗词作品为例,写一段赏析文字谈谈自己对“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中比喻这一修辞运用的评价。要求:观点鲜明,分析深入,表达得体,200字左右。(10分)。(10宣武一摸)读下面元曲,完成(1)(2)题。(10西城二模)【双调】水仙子·重观瀑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