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一、老子其人其书•二、“道”论•三、认识论•四、自然论•五、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一、老子其人其书•1、《史记》之《老子列传》•老子者,楚苦县(今属河南鹿邑,近安徽亳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老子脩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彊为我著书。”於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馀言而去,莫知其所终。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盖老子百有六十馀岁,或言二百馀岁,以其脩道而养寿也。1、《史记》之《老子列传》•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dan)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老子图2、郭店竹簡《老子》•郭店楚簡於一九九三年冬出土於中國湖北省荊門市郭店一號楚墓,據發掘者推斷該墓年代約為戰國中期偏晚(約在公元前四世紀中期至前三世紀初)。郭店楚簡的年代下限應略早於墓葬年代。此批竹簡共有八百多枚,其中有字簡約有七百三十枚,經整理者加以復原,有《老子》甲乙丙三篇和《太一生水》等道家著作,还有《緇衣》、《魯穆公問子思》、《窮達以時》、《五行》、《唐虞之道》、《忠信之道》、《性自命出》等儒家著作,共有十六種典籍。2、郭店竹簡《老子》2、郭店竹簡《老子》•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全是文饰,不足以治天下)。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今本19章)•绝智弃辩,民利百倍。绝伪弃虑,民复季子。绝巧弃利,盗贼亡有。•(竹简本)•季子’”,犹言婴儿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今本第40章)•反也者,道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天下之物生于有,生于亡。(竹简本)3、帛书《老子》•一九七三年十二月,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了大批文物,其中有三十多種帛書和竹木簡,它們的抄寫的年代大約在戰國末期秦朝統一天下,至漢初的二、三十年間。其中帛書中有"老子"兩本,抄寫都已超過兩千多年,極為珍貴,現在分別稱為甲本、乙本。甲本的文字介於篆隸之間,文字沒有避漢高祖劉邦的"邦"字諱,其抄寫年代,應當是早於高祖在位時期,因此推斷可能是在秦漢之際;乙本的文字是隸書,避"邦"字諱,但是仍然使用"盈"和"恆"兩字,因此推斷其抄寫年代可能是在文景之前。•两本均是德经在前,道经在后。3、帛书《老子》4、老子思想与女性崇拜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67章)谷神(虚空中的变化)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存而无形),用之不勤(不穷竭)。(6章)4、老子思想与月神崇拜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21章)孔:大也。信:信验“忽望”即形容月体变化的“晦望”,“晦”为月尽,“望”为月满。---王博《老子思想的史官特色》5、老子思想与隐士传统•士之为贵族庶孽;学在私门;士无定主•隐士传统:1)斜而有余,不如正而不足(黔娄,《贫士传》);2)避世:逃避政治,而非逃避现实;•3)眼极冷,心极热。社会批判和忧患意识•老子作为史官的特殊条件•6、《论语》中的隐士•子击磬(qing)于卫。有荷蒉(kui,草筐)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深意)哉!击磬乎!”既而曰:“鄙(见识短浅)哉!硁硁(keng)乎!莫己知也,斯(知)己而已矣。深则厉(履石而过),浅则揭(撩衣而过)。”子曰:“果(坚定)哉!末之难(说服)矣。”(《宪问》)•子曰:“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宪问》)•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命运)之衰?往者不可谏(挽回),来者犹可追(来得及)。已而(算了吧),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