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新课•长江黄河对我们华夏民族来说是举足轻重、影响甚大的,它们为我们创造的财富可以说不可胜数。可是,它们在造福我们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从古至今都令人困扰的大问题——水患。传说尧在位的时候,黄河中游有一座大山,叫龙门山(现在陕西和山西交界处),它堵塞了河水的去路,把河道挤得十分狭窄。奔腾东下的河水受到龙门山的阻挡,常常溢出河道,引起水灾。在所有人为水灾头痛担忧,毫无办法的时候,禹继承了父亲的遗志出来治理洪水。他到当地观察了地形,就带领群众开凿龙门,经过十年努力,挖通了九条河道,终于把河水顺利引入了海里。(大家也都听过了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就是这时候的事。)后来,战国时期,在长江支流岷江,也有一个因治理水患被百姓奉为神的人,这个人因地制宜,在大禹疏通河道治水的基础上,修建水利工程,将有“泽园”“赤盆”之称的蜀地变成了“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这个水利工程就是都江堰。那么,这都江堰和它的创建人到底是怎么样的呢?咱们今天就借余秋雨大师的一篇文化散文《都江堰》来解惑。都江堰余秋雨学习目标•1、理清文章写作脉络,学习文中对比等艺术手法的运用,了解余秋雨散文的特点;•2、品味文章富有意蕴的语言,分析出李冰的精魂。•重点、难点:•1、理解作者对李冰的评论,体会文中深厚的文化意蕴;•2、品味作品中含义丰富的句子并加以解释。余秋雨简介:余秋雨,1946年生,浙江余姚人。余姚有河姆渡文化遗址,有被国际陶瓷学术界称为举世罕见的露天青瓷博物馆的越窑所在地——上林湖;余姚还产生过王阳明、黄宗羲、朱舜水等著名的历史人物。余秋雨就是生长在这样一块文化积淀深厚的土地上。他的代表作品有散文集《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山居笔记》《霜冷长河》《秋雨散文》等。散文的内容多是对中国文化的回顾和反思,被人们称为“文化散文”。写作风格:以游记的方式进行文化思考,将“人、历史、自然”交融在一起。其散文被称为“文化散文”或“学者散文”。代表作品:散文集《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霜冷长河》《山居笔记》《行者无疆》《借我一生》《秋雨散文》等艺术理论著作:《戏剧理论史稿》、《戏剧审美心理学》•1946年8月23日出生于浙江省余姚县桥头镇。(今属慈溪)。•1968年8月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当时正逢浩劫,受尽屈辱,家破人亡,被迫赴农场劳动。学校复课后又参加过教材编写,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1983年之后,由于出版了一系列学术著作如《戏剧思想史》、《中国戏剧史》、《观众心理学》、《艺术创造论》以及SomeObservationsontheAestheticsofPrimitiveTheatre等,先后获全国戏剧理论著作奖、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著作奖、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1985年成为当时中国大陆最年轻的文科正教授。•1986年获“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称号,当时获此称号的全国仅十五名。•1986年开始被任命为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院长,上海市写作学会会长,上海市委咨询策划顾问,并被选为“上海十大高教精英。”•八十年代后期开始写作《文化苦旅》等文化散文,辞职后更以亲身历险考察国内外各大文明为人生主业。所写的《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行者无疆》等,开启一代文风,长期位踞全球华文书畅销排行榜前列,已被公认目前全世界各华人社区中影响力最大的作家之一。•在大陆公布近十年来全国最畅销书籍前十名中,余秋雨一人独占了四本。这些著作,获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奖、中国出版奖、上海优秀文学作品奖、台湾联合报读书人最佳书奖(连续两届)、金石堂最有影响力书奖、台湾中国时报白金作家奖、马来西亚最受欢迎的华语作家奖、香港电台最受欢迎书籍奖等。•他的近作《借我一生》又创立了“记忆文学”的新体裁,刚出版就引起海内外广泛关注,被香港《亚洲周刊》评为年度“全亚十大最重要的华语书籍”之一。•由于1999年之后主持香港凤凰卫视对人类各大文明遗址的历史考察,成为目前世界上唯一贴地穿越数万公里危险地区的人文学科教授,也是9.11事件之前最早向文明世界报告恐怖主义控制区域实际状况的学者。他相继被联合国选为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