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木叶”——林庚林庚(1910—),字静希,原籍福建闽侯(今福州市)1910年2月22日生于北京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现代诗人1933年秋出版了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1934年任厦门大学中文系教授1947年任燕京大学教授,1952年院系调整至北京大学中文系任教授至今诗歌是激情和想像的艺术。只有用你的激情与想像去“”品读,诗的感觉才会喷涌而出。从概念上讲,“木叶”是指什么?树叶既然二者在概念上完全一致,为什么会给人如此不同的感觉呢?请同学们结合作者所引用的诗句来体会。树后皇嘉树,橘徕服兮。桂树丛生兮山之幽。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这所有的诗句,都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枝繁叶茂,浓阴匝地叶叶密鸟飞得,风轻花落迟。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木叶亭皋木叶下,陇首秋去飞。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体会这几句诗给你的感觉。并注意由“木叶”到“落木”的发展及其关键之处萧瑟、凄凉关键之处在于“木”字木叶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落木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予人以一种饱满感,感觉到了层层树叶的波动。而“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则是一种落木千山的画面,感觉到的是“空阔”。这就是“木”字在古诗中的艺术特征。为什么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木”暗示了“落叶”呢?因为“木”具有“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让人更多地想起了树干,把“叶”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木叶”暗示的究竟是怎样的“落叶”呢?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静夜无四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木叶”、“落叶”、“黄叶”带给我们的感觉是否一样?“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中“木叶”飘零中透些微黄,“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中“落叶”则饱含水份,繁密,而“静夜无四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中的“黄叶”微黄但不干燥,无飘零之意。“木叶”暗示的是“落叶的微黄与干燥”,带给我们的是“整个秋天的疏朗的气息”。这就是“木叶”的艺术特征。洞庭波兮木叶下树木叶一致,繁茂排斥,越来越少,无颜色褐绿色透着黄色触觉湿润干燥感受空阔、疏朗、较单纯饱满本文仅仅是为了介绍“木叶”的艺术特征吗?写“木叶”的真正目的何在?全文大量引用了我国古代诗歌中含有“木叶”“树叶”“落木”“木”等词语的诗句,并分组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比较,来说明道理。全文共七段,主要写了三方面内容。第一至三段,列举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个现象,就是“木叶”成为诗人笔下钟爱的形象。而“木叶”形象的关键在一个“木”字。第四至六段,说明了“木”的两个艺术特征,以及为什么有这些特征。第七段是小结。说明“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字千里。诗歌语言暗示性作者又是如何阐释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的呢?这种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诗歌的语言具有很强的感染性和启示性。课文所阐释的是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却拟题为“说‘木叶’”,若改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你以为如何?标题若拟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整个文章的行文思路就要改变,它可能就要从理论的角度来论述,就会写成一篇理论性较强的学术论文。而标题拟为“说‘木叶’”,就可以把深奥的文学理论渗透于有关“木叶”诗句的品读玩味中,化深奥为简单,化抽象为形象,既体现了作者的科学态度,也契合了读者的阅读心理。古诗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意象,它们如“木叶”一样,成为难以言传的精妙语言,如“月”“梅”“柳”“杜鹃”等。请根据课文所阐释的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的理论,体味古诗中的“月亮”意象的艺术特点。一剪梅李清照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莲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