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黄的稻束郑敏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2)体会诗歌的丰富含义。(3)了解诗人托物寄情的表达手法。走近作家•郑敏是抗战后期崛起的大后方学院派青年诗人中的一位。她与杜云燮、穆旦等属于昆明湖畔的一组,被称为和谐的“三重奏”,“杜云燮比较清俊”,“穆旦比较雄健”,“而郑敏最浑厚、丰富”。•郑敏的早期作品《诗集》内容分抒情诗;对历史及社会的观察和思考;为一幅画、一尊雕塑、一首乐曲所写。•郑敏对中国的新诗有许多精辟、独到的见解,她主张诗要含蓄、朦胧;主张诗要有丰富的意象和多样、浓重的色彩;主张写诗切忌平铺直叙,诗要有高潮。她与陈敬容、唐湜、杜运燮杭约赫、唐祈袁可嘉、穆旦辛笛等九位诗人合称为“九叶诗人”。作品有《九叶集》《八叶集》《寻觅集》《心象》欣赏美文朗诵整体感知美文•诗人笔下的金黄的稻束是怎样的形象?从哪些关键性的诗句中看出?表达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金黄的稻束是母亲的形象,可从“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黄昏的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这些诗句中看出。•诗人用金黄的稻束这一形象来表达自己对劳动的母亲的赞美。鉴赏诗中意象金黄的稻束疲倦的母亲收获日的满月高耸的山巅流去的小河探究问题•诗歌的意象是诗人情感与思考的寄托,思考诗人是怎样通过意象来表现自己对人类存在的思考的?•诗文以“金黄的稻束”为基本意象,将收割后的疲倦和静默、母亲和人类历史活动的意义联系起来,因而具有一种更为感人的力量。但诗人并没有在字面上将“金黄的稻束”直接比做“母亲”,或是直接比做“雕像”,而是在这两者之间来回闪动,展开联想和沉思。黄昏时分收割过的田野里“金黄的稻束”这意象像静默的雕像一样令人难忘,而母亲的疲倦、母亲的无言的坚韧和美丽又自然而然地激起我们对历史和生命的无尽的沉思。归纳本诗的写作特点1、象征手法2、联想丰富,稻束和母亲二者来回闪动,融入了深深的沉思。3、语言优美知识反馈•1.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A、“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一句涉及的时间,从全诗看,除了“秋天”外,还隐指“暮色”降临之前。B、“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把“皱”与“美丽”并列,富有讴歌母亲的劳动和感叹时光流逝之意。C、“你们/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的诗句中,“你们”指诗歌的主要形象“金黄的稻束”。D、“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这实际上就是稻束“低首沉思”的内容。•【解析】D项把“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解说成稻束“低首沉思”的内容是不恰当的。理由有二:一、整首诗所出现的形象,都是“我”心中所想、眼中所见的,D项也不例外,它本是诗人的“旁白”,不能理解为“稻束”沉思的内容;二、即使把它解为“稻束”沉思的内容勉强可通过,它也只是一种不太可能性而已,不能把它表述为“实际上就是”的肯定语气。•2.对这首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诗歌以“金黄的稻束”为中心形象展开联想,通过稻田、路上、天空、远山等空间性的位移,传达一个时间性的主题—对劳动中生命力的消逝的沉思。B、诗歌赋予“金黄的稻束”以积极、强烈的视觉印象和消极、静默无言的听觉感受,意在利用两者的不协调,把关注点从外在画面转向内在的生命感受。C、“金黄的稻束”“收获日的满月”等形象都具有圆满的意味,但诗歌未写收获日的快慰和满足,却引人思考劳动者母亲的“疲倦”。D、“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一句的主体,应该是美丽的母亲,而不是如雕像一样站在“秋天的田里”沉思的“稻束”。•【解析】D项的内容是完全错误的。“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一句的主体只能是“你们”即“稻束”。虽然那伟大的疲倦的主体是劳动者母亲,但“肩荷”了这种“疲倦”的主体,却只能是母亲劳动的结晶—“金黄的稻束”,因此D为选项。知识迁移•一句话闻一多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有一句话能点得着火。/别看五千年没有说,/你猜得透火山的缄默?/说不定是突然着了魔,/突然青天里一个霹雳,/爆一声:/“咱们的中国!”这话教我今天怎么说?/你不信铁树开花也可,/那么有一句话你听着:/等火山忍不住了缄默,/不要发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