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全身像拿来主义鲁迅知人论世,粗略了解写作缘起文章写于1934年6月4日。“九.一八”事变后,日帝魔爪伸向华北,蒋介石统治集团越来越依附于英美帝国主义,肆无忌惮地出卖民族利益,讨好帝国主义,从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方面奉行一条彻头彻尾的卖国投降路线。英美除了肆意践踏我国领土主权,疯狂地掠夺我国经济资源外,还用西方文化腐蚀我国人民;政府和帝国主义勾结,一个“送去”,一个“送来”,中国面临着“殖民地化”的严重危机。由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落后,帝国主义不断输入鸦片、枪炮、香粉、电影及各种小东西进行军事、经济、文化侵略,因而使清醒的青年们对于外来的东西“发生了恐怖”,产生了一种盲目排外的思想,不能正确对待外来的东西。当时上海《文学》月刊正在讨论如何对待”文学遗产“的问题,在讨论中存着”全盘肯定“和”全盘否定“两种错误倾向。为了揭露和打击敌人,为了澄清认识,鲁迅先生写了这篇《拿来主义》,阐明了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原理和方法,提出了实行”拿来主义“的正确主张。读标题后,要思考两个问题:1、什么是拿来义?(从文本中勾划出来)2、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什么是“拿来主义”,在文本中,体现在以下句子:1、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2、他占有,挑选。3、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大宅子——文化遗产怕:怕给污染,徘徊不敢进——孱头懦弱无能,不敢面对——逃避主义怒:勃然大怒,放火烧光保清白——昏蛋不分好坏,全盘否定——虚无主义慕:羡慕接受,欣然入室吸鸦片——废物不分好坏,全盘接受——投降主义大宅子(文化遗产)鱼翅(精华——吸收)鸦片(有益也有害——批判地吸收)烟枪和烟灯(旧形式,糟粕——留一点,作反面教材)比喻论证第9节改写为:拿来主义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是占有、挑选。对其中的精华部分要全部吸收。对那些精华糟粕互现,要区别对待的部分,应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中有害的旧形式应当废除,只保留一小部分作为反面教材,文化遗产中腐朽的东西则要彻底抛弃。比喻论证的作用深入浅出,形象生动,通俗易懂怕徘徊不敢走进门孱头反破怒放一把火烧光昏蛋欣欣然接受一切废物正立拿来主义占有挑选吃掉存放走散正反对比,有破有立思考•第1段“别的且不说罢”一句有什么作用?•作者列举了哪些事例来揭露国民党政府实行“送去主义”的媚外丑态的?◎第1段“别的且不说罢”一句有什么作用?•这一句把所要揭露、论述的范围加以严格的限制,只讲文化上的事。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那时日本帝国主义的魔爪已经伸到了东北、华北,国民党政府推行卖国主义政策,变本加厉地出卖国家的领土、资源和主权,确实“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因此,用“别的且不说罢”的句子,不仅使论述的范围明确,而且增强了揭露的深刻性。◎作者列举了哪些事例来揭露国民党政府实行“送去主义”的媚外丑态的?•“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不知后事如何”,即有去无回,这是媚外的可耻行径;还有几位“大师”们捧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挂过去,“捧”何其郑重、恭敬,媚态可掬,几张画“一路的挂”,何其卖力,何其寒伧可笑,“发扬国光”,反语,讽刺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用这种方式来显示一点进步,多么可怜,暗示“学艺”上的东西已经相当贫乏。作者讽刺批判的锋芒不是对着几位艺术家,而是指向卖国媚外的反动当局及其御用文人,字里行间充满着憎恶和鄙视。思考•一味奉行“送去主义”会产生什么严重后果及危害?•“抛来”和“抛给”有何区别?◎一味奉行“送去主义”会产生什么严重后果及危害?•作者以尼采自诩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作类比,“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若“只是送出去”,同样是愚蠢可笑的。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几百年之后呢”?我们的子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磕头”、“讨”和“残羹冷炙”、“奖赏”等词语,形象、深刻地写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