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子喻山水教学目标:1、熟记课文中的名句,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2、初步感知文意,了解先贤在山水中寄寓的人生体验和生命哲理。3、初步了解诸家思想学说。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人类与自然万物和谐共存,互为一体。自然万物中的名山大川对人类的意义,不只在于为我们提供了赏心悦目的自然美景,还在于引发我们对生命的思考。山是沉稳的,水是灵动的,古代先贤圣哲以他们睿智的思考和对生命的热爱给了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同学们,我们去过很多美景胜地,当你流连于自然的美景时,是否也曾经有过更深入的思考?本文中的十一则材料分别选自哪六部著作,请对作品及相关作者的情况作一简要介绍。孔子与《论语》:孔子(前551一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曾大力宣传“仁”的学说。在认识论和教育思想方面,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而知新”等观点。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内容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方面,在表达上,语言精炼而形象生动,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孟子与《孟子》孟子,名轲,字子舆或子居,鲁国人。三岁丧父,孟母将其抚养成人,孟母教子甚严,其“迁地教子”、“三断机杼”等教子故事,成为千古美谈。孟子周游列国,游说他的“仁政”和“王道”思想。孟子是中国儒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元朝时被加封为“亚圣公”,以后就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关于《孟子》《孟子》共七篇,记述孟轲的言行,是他本人和门徒共同完成的。从体制上说,《孟子》基本上仍属于语录体,结构完整,条理清楚,文学性强,富有气势。《孟子》的散文对后世有十分深远的影响。它是感性和理性的结合,善于用文学手段达到实用目的。孟轲关于个人修养以及如何理解古诗的一些看法,对后代文学批评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这里“气”指一种光明正大的意气情感。后世的文气说(主要讨论作家才性与文章风格的关系)即由此发展而来。他又说,读古人之诗,要“知人论世”,要“以意逆志”,都是很精辟的见解,为后世文学批评中重要的原则。老子与《老子》:老子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相传姓李,名耳,字伯阳,生卒年不详,楚国苦县人。《老子》即《道德经》五千言讲宇宙的形成原出于道,道是一种无形无性,不能看到、摸到的东西。它无所不在,能攻坚破硬,能不惧水火。因此它又是最有力量的东西。“德”者是得到“道”的意思。人的品质修养要像道那样,适应万物,而又坚强不屈。他最喜欢用水做比喻,天下最柔的东西莫过于水,但水能摧残最坚强的东西。水能应变,水能无所不至,因此人的品质要像水。由此,他研究出一套“柔弱能胜刚强”的战略思想。他的道又分为三类,首先,哲学最高范畴意义上的道。其次,是自然规律上的道。然后是人生准则的道。《老子》书中蕴涵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如“有无相生,难易相成”、“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等。人称《老子》是哲理诗,它有韵而又灵活,常用对比和排比,句式灵活多变,畅达自如,深得人心。孙子与《孙子兵法》孙子,名武,字长卿,是春秋战国时期齐国人,因齐国发生内乱投奔吴国,被吴王任命为将。《孙子兵法》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兵书,相传为孙武所著。现存《孙子兵法》有十三篇,所包含的朴素的唯物论思想和辩证法观点,对当今世界的军事、情报、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仍然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孙子的军事思想十分丰富,“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论述,揭示了战争指导的普遍规律。“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而后生。”对战争中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现象予以分析,认为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唐太宗李世民也说过:“观诸兵书,无出孙武。”管仲与《管子》管仲(约公元前730年—公元前645年),名夷吾,字仲,谥号敬。春秋时期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