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哈姆莱特(节选)1.字音识记chúsàowùyúhānyìzhēnqīnshǔnshìchóuzēnɡjìkuǐlěixī2.字形识别弛撕愧3.词语积累①身无长物:人除自身外,所拥有的东西极少。形容贫穷或俭朴。②察择贤愚:考察选择贤良的或不贤良的。③受之泰然:接受(东西)心情安定。驰厮虐谑傀瑰④郁郁寡欢:形容心里苦闷,指闷闷不乐。郁郁,发愁的样子;寡,少。⑤共枕同衾:共用一个枕头,同盖一条被子,形容极其亲密。⑥虎头蛇尾:比喻做事有始无终,起初声势很大,后来劲头很小。⑦举目无亲:指单身在外,见不到一个亲人。形容孤单无依,人地生疏。⑧情同陌路:彼此之间的感情如同毫不相识的人。⑨背道而驰:朝着相反的方向走,比喻方向、目标完全相反。【坦然泰然】坦然:形容心里平静,无顾虑。泰然:形容心情安定。例:①其实生活赐予我的,并没有与别人的有什么不同,呈现在我视野里的生活,每个人其实都一样,不同的仅仅是我们的胸襟中缺少一份。②“得之,失之淡然,争其必然,顺其自然。”我觉得这四句是对他最好的描述。【篡改窜改】篡改:用作伪的手段改动或故意曲改(经典、理论、政策等)。窜改:改动(成语、古书、文件等)。坦然泰然例:③不管怎么样,历史总是不了的。④优秀的作品需要经过反复才能形成。【反应反映】反应:对外界刺激作出的回应。反映:把情况意见告诉上级有关部门。例:⑤作为领导干部和机关工作人员,代表着一级组织,对职工群众的要重视,要有所,要调查研究,要主动帮助出主意、想办法,解决实际问题。篡改窜改反映反应《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最有代表性的悲剧。悲剧冲突围绕着王子哈姆莱特为父复仇的中心事件进行。课文节选的是第三幕第二场,内容可分为三部分,用结构图表示如下: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作者简介英国著名戏剧家和诗人,16世纪后半叶到17世纪初英国最著名的作家,也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一生共写了37部戏剧,154首14行诗,两首长诗和其他诗歌。1.知人论世代表作品第一个时期(1590~1600):包括十部喜剧(如《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等)、九部历史剧(如《理查三世》等)、三部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作于此时)等。第二个时期(1601~1608):包括七部悲剧(四大悲剧《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作于这个时期),四部喜剧和一些十四行诗。第三个时期(1609~1613):包括三部喜剧(主要是传奇剧)和一部历史剧。悲剧特点①必须以英雄人物的死亡来结束。主人公虽然死了,令人心痛,但他为之奋斗的理想却胜利了,使人感到前途光明。悲剧主人公之死给人以悲壮感,而不是单纯的悲哀、悲观。②悲剧的主人公必须是贵族。③悲剧人物的行动必须出自他们本人的意志和内心,即悲剧人物之所以走向不幸的结局,不能归咎于客观原因,而应由他们自己负责。2.文艺复兴运动文艺复兴运动是以欧洲新兴资产阶级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为特点的反封建教会的思想文化运动。其思想体系是人文主义思想。文艺复兴运动对欧洲文学艺术的繁荣,对哲学和科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文艺复兴是一个统一的思想文化运动,这种思想以“人”为中心,主张个性解放;反对神权、神性,宣扬人权、人性,是新兴资产阶级的思想体系和世界观。3.人文主义人文主义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反对封建斗争的思想武器,也是这一时期资产阶级进步文学的中心思想。这时的斗争锋芒是针对中世纪封建主义世界观,特别是天主教会的宗教世界观的。人文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是:用人性反对神权;用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用理性反对蒙昧;拥护中央集权,反对封建割据等。要点一:分析戏剧情节,挖掘课文主题1.本文的矛盾冲突非常激烈,请结合剧本简要分析。【探究整理】本文的矛盾冲突非常激烈,集中表现在哈姆莱特与其叔父即国王身上。他的叔父克劳狄斯毒死老哈姆莱特,篡夺了王位,并娶了嫂嫂。哈姆莱特回国以后,下决心要查清真相,为父亲报仇。因此他安排了这场演出,目的是试探他叔父的反应。果然,克劳狄斯看完戏后,忍耐不住了。哈姆莱特的怀疑终于变成了现实,矛盾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这场激烈的冲突既写出了国王的心虚和恐惧,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