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孟子导学:•1、请用2分钟时间认真阅读导学提纲中基础感知部分,认真勾画,这里很重要。•2、给你13分钟,认真阅读文章,填写探究未知部分,有疑惑的地方请记录下来,一定要抓紧时间。•3、相信自己,发挥自己的潜力,积极发言,小组完成导学提纲中的问题。思(15分钟)•要求:•1、按照导学提纲,阅读文本,完成导学提纲中出示的问题,并把发现的疑惑记录下来。•2、不交流,不提问,埋头动笔勾画圈点。•3、抓紧时间,对不能解决的问题用红笔重点画出,一会儿在讨论环节中解决。要求:1、通过两两合作,解决导学提纲中探究未知部分。(提示:可以一问一答,我说你记)2、深入学习部分,展开小组讨论,在组长安排下分层讨论或全组一起讨论。(要求:主动质疑,寻求帮助;积极参与,善于倾听)3、组长合理把控好时间,并注意记录其他同学的闪光点(新思路、新方法)议(7分钟)要求:1、使用专业术语,普通话准确简练地表达内容;2、声音洪亮、吐字清晰、语速适当;3、别人展示时,其他人注意倾听,吸取精华,挑出错误。4、学生竞相展示时,须使用规范切入语,如“我展示”、“我补充”、“我质疑”、“我纠错”。展评•翻译第四段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违:违背,耽误。•胜:尽,完。•数(cù):密。•罟(gǔ):网。•洿(wū)池:池塘。•生:活着的人。•丧(sāng):埋葬,办丧事。•养生:供养活着的人•丧死:为死了的人办丧事•王道:为王之道,即以仁义治天下(施行仁政),这是儒家的政治主张。“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树树:名→动,栽种;•之之:音节助词•树之以桑树之以桑:状语后置句•以以:介词,凭借•衣衣:yì,穿,名→动•帛帛:丝织品;•豚豚:小猪;彘彘:大猪;•之之:代词,复指;•畜畜:动词,喂养•无无:通“毋”,不要•失失:错过;•食食:吃•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夺夺:耽误•谨谨:形→动,谨慎认真从事•庠、序庠、序:古代的学校•申申:反复陈述;•孝孝:尊敬父母•悌悌:敬爱兄长;•义义:道理•申之以孝悌之义申之以孝悌之义:状语后置•颁颁:通“斑”•负负:背着东西;•戴戴:顶着东西•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黎民黎民:老百姓•然然:这样•而而:表转折,却•王王:wàng,名→动,为王,统一天下•未之有也未之有也:宾语前置句“狗彘食食人食食而不知检检,涂涂有饿殍殍而不知发发。人死,则则曰:‘非我也,岁岁也。’•食食:第一个为动词,吃;第二个名词,食物•检检:约束;•涂涂:通“途”,道路;•殍殍:饿死的人•发发:开仓赈济•岁岁:年成是是何异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兵也。’王无罪罪岁,斯斯天下之民至至焉焉。”•是是:这•异异:区别•兵兵:武器•罪罪:名→动,归罪•斯斯:那么,就•至至:到,归顺•焉焉:语气词,了•33、孟子在与梁惠王的对话中表现出怎样的思、孟子在与梁惠王的对话中表现出怎样的思想与主张?想与主张?•首先,首先,反对诸侯间无休无止的相互征战应该让利于民,让民众有得以休养生息的机会。•第二,第二,孟子又向梁惠王表明了自己治民的理想,具体的说,就是让民拥有“五亩之宅”、“百亩之田”、“鸡豚狗彘之畜”——丰衣足食。•第三,第三,孟子还非常重视教化,提出了“谨庠序”的主张,他的最高理想是黎民“衣帛食肉”,“不饥不寒”。•最后最后孟子在自己论证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指出面对上层贵族奢靡浪费,黎民饥寒交迫的社会现实,作为最高统治者的梁惠王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小结:课文中阐述的是“王道之始”和“王道之成”的道理,强调:以民为本、实行仁政是统一天下的根本保证。孟子认为,国君如能实行仁政,减税宽刑,不滥杀无辜,以忠信孝悌教育百姓,就可以使天下归心。这就是说,真正能够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