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寡人之于国也孟子寡人之于国也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切实掌握“加”“鼓”“直”“王”等文言实词及“以”“之”等文言虚词与判断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等特殊句式。2.过程与方法:交流合作质疑,教师适当点拨。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把握梁惠王与孟子对“民”认识的不同,基本把握孟子的经世济民思想。孟子名,字时期邹国人,儒家学派代表人,后人把他与孔子合称并尊称他为,《孟子》是记录孟子、思想及其言行的一部著作。轲子舆战国孔孟亚圣仁政民贵君轻孟子生活在战国时期,各国诸侯合纵连横,互相攻伐,杀人盈野,社会紊乱,诸侯间的兼并战争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人民徭役繁重,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在这种情况下,孟子提出了“王道”“仁政”的政治主张,想以此达到统一全中国的目的。魏国在战国初期曾经是军事强国,但是在梁惠王后期却遭到一连串的失败,又畏秦之甚,在内忧外患中,连都城都由安邑迁到了大梁。梁惠王三十五年,孟子应邀来到魏国,魏王向孟子请教救国治国之策,本文记载的仅是孟子在魏国期间与梁惠王多次谈话中的一次谈话。写作背景梁惠王心中的“民”和孟子心中的“民”有何不同?文本探究梁惠王心中“民”的范围有限的,概念是模糊的,是“小民”、“寡民”,只是适合作战的“民”,是青壮年,他保的也只是适合行军的壮“民”。孟子心中的“民”要比梁惠王心中的“民”范围要广,概念要清。孟子明确提出“五十者”“七十者”以及“黎民”等概念,具体而明确。在孟子心中,“民”初步分为“老人”和“青少年”,涵盖了所有的老百姓,是“黎民”“全民”。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什么?它包括哪两个方面?文本探究孟子思想的核心是“王道”。孟子的“王道”思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王道之始”与“王道之成”。“王道之始”的标志是“养生丧死无憾”。这意味着活着的人与死去的人都有了归属感。“王道之成”的标志是“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这意味着通过社会教育,百姓特别是老人这一弱势群体他们生活质量提高,幸福指数增大。孟子可以跟梁惠王直接讲自己的政治思想主张,为什么还要用“战喻”?文本探究孟子听了梁惠王的言论,了解到梁惠王的困惑与顾虑,立刻明白梁惠王的政治目的在于富国强兵,梁惠王尽心于民无外乎就是增强国家的军事实力。在这一点上,他与其他各国都是一样的。孟子同时又意识到在当时诸侯战乱频仍的时代,每个诸侯国都逃不出争霸角逐的格局。战争是当时君王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或者说就是一个热门话题。孟子自然也不能离开战争这个话题而言其他。拿战争打比方说事再妥当不过了,他能激发梁惠王听的兴趣。这是其一。其二,“战喻”可以直捣问题的实质。透过文本我们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孟子?拓展升华孟子义无反顾地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论点,敢于藐视神圣君权,骂桀纣是“一夫”,骂五霸及今之诸侯是“罪人”,骂大臣是“民贼”,骂把人民推向战争是“殃民”。面对梁惠王“于国”“尽心”的表白,他直言不讳,义正辞严,批评统治者“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极端不平等,有力地揭露了统治者坑民害民的暴政。他有着“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孟子·公孙丑下》)的宏愿伟志;对时事的论述既析之以理,娓娓而谈,又尖锐驳斥,辛辣讽刺,展示出一个聪明机智、狂放不羁、豪爽直率、泼辣大胆、爱民重民、肩担天下、无畏无私的政治家、论辩家的形象。孟子的仁政思想对我们当代有什么启发?拓展升华(1)人不能肆意役使自然,而是要尊重自然,通过与自然的交往性互动,使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实现“双赢”。(2)仁义是最大的利益,有仁义,相关者都会有利益;无仁义,所有人都不会有利益。(3)发展经济,振兴教育,加强教化,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丰收,并形成社会、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4)实现天下安宁太平,是人心所向的条件之一。(5)民富才能国强,而民富的前提是休养生息,使民力得以滋繁,以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总结总结读《寡人之于国也》,我们读到那颗博大仁爱的心,它闪烁着人性的光芒。读《寡人之于国也》,我们读出“千年亚圣”孟子的思想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