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崔杼弑其君修身名句·读书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宋·朱熹《性理精义》赏读:读书最可贵在于循序渐进,最后达到精通。读书之法无他,惟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为耳。——宋·朱熹《学规类编》赏读:笃志:意志专一。详玩:深刻领会。读书的方法没有别的,只有专心致志,虚心探索,深刻领会,才能收到成效。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宋·朱熹《观书有感》赏读:池塘的水为什么如此清澄,因为源头不断流来活水。喻学习要不断吸取新知方能进步。束书不观,游谈无根。——宋·苏轼《李氏山房藏书记》赏读:束:搁置。把书闲置不读,说起话来没有底蕴。知识卡片1.作家作品《左传》又名《左氏春秋》,是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全书共60卷,记载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至鲁悼公四年(前464年)二百五十余年间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等有关活动及重大事件。其内容包括天文历法、政治制度、社会经济等各个方面,是我国研究先秦历史的重要文献。相传《左传》为春秋时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司马迁云:“左丘失明,厥有国语。”2.写作背景《崔杼弑其君》记载了这么一个史实:齐庄公因通奸大臣崔杼妻,不但经常到崔杼家里去幽会,而且公开污辱崔杼。崔杼趁庄公入室幽会之机,令卫兵射死庄公。然后随即立景公为帝,自立为相。史官如实记下“崔杼弑其君”这一史实,崔杼大怒,连杀三名史官。最后慑于正义与英勇,崔杼只好作罢。3.审美视窗齐太史的独立人格每读文天祥的正气歌,总要被其中的“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所感动。战士马革裹尸,战死沙场,是情理中事,可是一介文人,又只是个书记官,就因为直书事实而不惜掉脑袋,就有点匪夷所思了。“在齐太史简”说的是齐国大夫崔杼把国君杀了,于是太史就在史书上直书“崔杼弑其君”,崔一气之下把他给杀了,可是他的弟弟还是这样写,崔又把他的弟弟杀了,可是弟弟的弟弟还是这样写,一直到第三个弟弟,还是这样写,大有子子孙孙无穷匮的架势,搞得崔杼也没有办法了,只好随他们这样写下去。故事真的很感人。特别是那四个齐太史,一个比一个更耿直,一个比一个更悲壮,一个比一个更高大。如果说第一个太史是在为职业责任冒风险,那么第二个、第三个则是在用生命为职业准则作抗争,到了第四个干脆就是在用死去维护职业道德和尊严了。那时的史官,是一种特殊的职业,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有点像今天的法官,不但不应受权力的约束,反而还应对权力实行必要的监督,而秉笔直书也是对他们的一种基本职业要求。正像今天的司法终究离不开权力的影响一样,这种独立行使职责的行为说起来容易而做起来难,即使从职业责任出发,也可以有很多的选择,可是这几个史官却偏偏都不这样做,而是完全按照事件自身的因果规律和逻辑关系去写,这也正是太史们的人格魅力之所在,要不然也就不会留下“在齐太史简”这样的句子了。设想齐太史中如果有一个屈服于权力,那么在史册上还会是“崔杼弑其君”这样的字眼吗?以秉笔直书而彪炳史册,是千古佳话,也是千古悲哀。此事讴歌的是太史们的职业道德和人格的魅力,反衬的则是人性的丑恶、权力的畸变、人们对权力的畏惧盲从以及对于专制的仇恨。直到今天,人们仍在呼唤着现代太史们的出现,也仍在痛恨着现代崔杼们的可恶。试想,那些与太史们有着同等职业特性的人们,如果都能像太史们那样,秉笔直书,秉公办事,还会有那么多让人们深恶痛绝的事发生吗?学学齐太史的精神,培养一点齐太史的人格,树立点齐太史的尊严,对于今天的人们,尤其是那些行使权力的人们来说,真的十分必要。结构图示主旨归纳“不死君难”一节的描写,刻画了晏子聪明正直、忠诚无私、机敏善辩、外圆内方、圆滑世故的性格特征。通过“太史秉笔直书”的描写表现了我国古代史官崇高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重点突破晏子找了个借口,既逃脱了殉死,还谴责了庄公及崔子二人。如何看待晏子这种举动?提示这段历史,是历史上有名的“晏子不死君难”,它表现了晏子的聪明耿介,忠诚与正直。文中的晏子是机敏善变的,同时又是无私的,但也不失圆滑世故,甚而可说是“狡猾”。在对待崔子弑君这件事上,晏子表明了自己的原则、立场;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