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王《战国策》《战国策》是辑录战国时期谋臣策士谋划或辞说的著作。或称《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及《修书》等,西汉刘向编纂。《战国策》是以国分类,各自成策。计分西周、东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每策若干篇,每篇若干章,共486章。记春秋末至秦,凡245年史事。从春秋末年韩、赵、魏三家灭智氏开始,到秦二世继位为止,各国的政治、军事、处交情况都得到反映,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资料。《战国策》简介体例是国别体。编者是西汉末年的刘向。全书33篇,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情况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策士谋臣的策略和言论。记事写人十分生动,语言犀利流畅,尤其善于运用寓言故事说明抽象的道理。既有史学价值,又有文学价值。《战国策》目录战国策卷一东周战国策卷二西周战国策卷三秦一战国策卷四秦二战国策卷五秦三战国策卷六秦四战国策卷七秦五战国策卷八齐一战国策卷九齐二战国策卷十齐三战国策卷十一齐四战国策卷十二齐五战国策卷十三齐六战国策卷十四楚一战国策卷十五楚二战国策卷十六楚三战国策卷十七楚四战国策卷十八赵一战国策卷十九赵二战国策卷二十赵三战国策卷二十一赵四战国策卷二十二魏一战国策卷二十三魏二战国策卷二十四魏三战国策卷二十五魏四战国策卷二十六韩一战国策卷二十七韩二战国策卷二十八韩三战国策卷二十九燕一战国策卷三十燕二战国策卷三十一燕三战国策卷三十二宋卫战国策卷三十三中山背景介绍•战国末期,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秦灭韩,又破赵,统一的大势已定。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做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逃回燕国,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行刺秦王。为此,他找来了荆轲,精心侍奉。•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刺杀失败之后,秦军大举攻燕,于公元226年破燕,公元前222年灭燕。公元前458年韩、赵、魏三家分晋,标志着战国时代的开始。公元前356年秦国商鞅变法公元前344年魏惠王称王,是七雄中第一个称王的。公元前230年秦灭韩公元前225年秦灭魏公元前222年楚赵燕灭亡公元前221年秦灭齐统一天下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祖先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原叫庄轲,到了燕国以后,才叫荆轲,他喜欢读书击剑,结交名人勇士。课文中提到的击筑的高渐离,就是朋友之一。燕太子为了刺秦王,先找智勇双全的燕国处士田光。田光觉得自己老了,无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田光为了激励荆轲,便自杀了。荆轲接受了任务,太子丹高兴万分,马上封荆轲为上卿,精心侍奉……以后,就是课文记叙的情况。关于荆轲战国四刺客•专诸吴国刺客事件:专诸扮成厨子献上藏有吴越巧匠打造的匕首的鱼,在高手如云的卫士眼皮下,以鱼肠剑刺死吴王僚。•聂政韩国刺客事件:早期杀了人跑到齐国改行杀牲畜,由此可知他的武力在不断进步中.韩国大臣严仲子和韩国宰相侠累闹矛盾,严仲子找来聂政刺之,聂政手拿宝剑来到侠累门前,大叫一声:明年的今日就是你的忌日。说完冲进去杀之。•豫让春秋晚期晋国人事件:当时晋国有六大家族争夺政权,豫让曾经在范氏、中行氏手下工作,并没有受到重视;后来投靠智伯,智伯非常看重他。后俩智伯被赵襄子联合韩、魏二家灭之,豫让认为,「一个有价值的人,应该为赏识自己的人,不惜牺牲性命,就好像一个女子,应该为喜欢她的人,做最美丽的装扮」,下定决心为智伯复仇。于是,他改名换姓,冒充罪犯,装乞丐,连刺两次没有成功,而赵襄子每次都放了他,第三次被发现后,豫让拔剑,连刺了赵襄子衣服三次,然后就自杀了。豫让身死的那一天,整个赵国的侠士,都为他痛哭流涕。行刺缘起大军压境计议行刺行刺准备求取信物准备匕首配备副手怒斥太子易水诀别慷慨悲歌行刺秦王计见秦王顾笑武阳秦廷搏击倚柱笑骂荆轲被斩遇难身亡情节1.故事是在怎样的形势下发生的?2.荆轲的谋划表现了怎样的性格?写太子丹“不忍”有何作用?3.荆轲私见樊於期,为什么能让他慷慨献身?4.轲怒斥太子的原因是什么?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