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知5、古者民有三疾6、性相近也7、人之所不学而能者8、性犹湍水也9、性无善无不善学习目标(一)知识和能力:1、能读准本文中疑难词语的读音如:湍颡瞽瞍铄蓰彝懿等2、能整理本文中出现的文言常用实词和虚词如良孩信就颡湍水若情才铄秉蓰3、归纳本文中的古今异义词和活用现象4、能翻译一些重要的句子5、能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归纳本文关于人性的观点6、体会文章善用比喻的论说技巧和特色(二)过程和方法1、对照注释自由阅读文章,能粗略了解文章大意2、请同学尝试翻译简单的句子,教师做点拨3、让学生尝试归纳文章中关于人性的观点4、学生讨论文章中的相关观点,并作出自己的评价(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现代人也应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和是非之心,5、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注释】•1.性:这里是人之本性、个性性格之意。•2.习:这里用为习染(即受后天环境的影响或自身的学习)之意。•【译文】孔子说:“人的天性、本性是相近的,由于习染不同才相互有了差别。”【本章点评】•性,指的是人的天赋姿质,天性,是人的共同本性。相近,指既不是完全相同,又不完全相异。习,指的是习俗,也就是人性的社会化方面对人的影响。孔子认为,人的本性是相近的,差不多的,但由于环境不同,使人与人之间的习性发生了重大差异。先天之性,人类是很相近的。人在刚出生时,本性都是善良的,性情也很相近。但随着各自生存环境的不同变化和影响,每个人的习性就会产生差异。第七则【原文】•孟子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第七则【译文】•孟子说:“人们没有经过学习就会的,是人的良能。不经过考虑就知道的,是人的良知。二三岁的小孩子,没有不知道喜爱父母的,等到长大,没有不知道尊敬兄长的。亲近亲人,就是建立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的关系;尊敬兄长,就是最佳行为方式;这没有别的原因,表达出来是天下人共同的方法。”【本章点评】••良能良知是与生俱来,人人皆有的,比如说,亲爱父母,尊敬兄长,这是人的良能良知,不用教导,不用学习就知道的。进一步推导,亲爱父母是仁,尊敬兄长是义,所以,仁义也是属于人的良能良知范围。这就又回到“仁义礼智,非由外好我也,我固有之也”(《告子上》)上面去了。由此可见,孟子为了推行仁义礼智这些儒者所崇尚的道德,真可以说是煞费苦心,不遗余力。绕过去,绕过来,从方方面面来论证,最后都落脚到仁义礼智这些天经地义的道德上面来。由此要求人们行仁义,国君行仁政,天下成为仁爱礼让的大同世界。应该说,儒者的理想是非常不错的,其主张人性向善,主张仁爱礼让也是很有吸引力的。至于孟子所说的良能良知是否存在,那就只有各人自问,体察自身,从而作出各自的回答了。但起码的一条,亲爱父母,尊敬兄长,这似乎还是通行天下的伦理道德。当然,并不排除有所谓不忠不孝,大逆不道的特例,而且,越到现代,这种特例似乎越多起来了。第八则【原文】•告子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第八则【译文1】•告子说:“人性如同急流的水,在东边打开缺口就向东流,在西边打开缺口就向西流。人性没有善与不善的分别,正如同水没有东流西流的分别相似。”第八则【译文2】•孟子说:“水确实不一定向东流或向西流,难道也不一定向上或向下流吗?人性的善良,正好像水的向下流一样。人没有不善良的,水没有不向下流的。当然,拍水使它溅起来,可以高过额头;阻遏水势使它倒流,可以引上高山。这难道是水的本性吗?是形势使它这样的。人的可以使他做坏事,其本性的变化也如同这样。”孟子是如何反驳对方的观点的运用譬喻来反驳,告子也是运用譬喻手法,把人性比作水来说明问题,以水无分东西的特性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