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雨曹禺曹禺,原名万家宝,1910年生于天津一个没落的官僚家庭,原籍湖北潜江。他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出现的有很大成就和广泛影响的剧作家。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其父曾任总统黎元洪的秘书,后赋闲在家,抑郁不得志。曹禺幼年丧母,在压抑的氛围中长大,个性苦闷而内向。三岁即随继母看戏,是一个小戏迷。1922年,入读南开中学,并参加了南开新剧团。导师张彭春对他格外器重,他则以扮演娜拉等角色而闻名,绽露表演才华。少年时,喜写新诗,常吐露着感伤和凄婉的调子。1928年,入南开大学政治系,翌年转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在校期间,继续演剧并攻读了大量的中外剧作,广泛涉猎欧美文学作品,特别喜欢古希腊悲剧和莎士比亚、易卜生等人的戏剧作品,这为他以后的戏剧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于1933年毕业前夕,年仅23岁,即完成了处女作《雷雨》。继而又发表了《日出》(1936)、《原野》(1937)。他的三部曲,(另有《北京人》)犹如一道道的丰碑,矗立在中国的剧坛上,从而决定了曹禺在中国话剧发展上,特别是话剧文学上的奠基地位。四幕剧《雷雨》在一天的时间(上午到午夜两点钟)、两个舞台背景(周家的客厅,鲁家的住房)内集中地表现出两个家庭和它们的成员之间前后三十年的错综复杂的纠葛,写出了那种不合理的关系所造成的罪恶和悲剧。它写的主要是属于资产阶级的周家,同时又写了直接受到掠夺和侮辱的鲁家。《雷雨》中主要人物的结局有的死,有的逃,有的变成了疯子。剧本的这种强烈的悲剧性不只深刻地暴露了资产阶级的罪恶和他们庸俗卑劣的精神面貌,而且引导观众和读者不得不追溯形成这种悲剧的社会原因。这正是《雷雨》这一名剧深刻的思想意义之所在。人物关系表周朴园周萍繁漪周冲侍萍鲁大海鲁四凤鲁贵•夫妻关系•血缘关系(父母与子女、同父同母、同父异母兄弟兄妹关系)•性爱(畸形爱情)关系•主仆关系•劳资关系•爱情关系第二幕第一场:戏剧冲突主要表现爱情矛盾冲突第二幕第二场:戏剧冲突主要是阶级冲突(劳资冲突)由于作家主观上对产生这些悲剧的社会历史根源当时还缺乏科学的理解,把悲剧的原因解释为“自然的法则”,认为“宇宙正象一口残酷的井,落在里面,怎样呼号也难逃脱这黑暗的。”(注:《〈雷雨〉序》)这种思想认识影响了作品反映现实的深广程度,并且带来一些思想上和艺术上的弱点。在《雷雨》的“序幕”和“尾声”未删之前,这种影响更为明显。例如以性爱与血缘的伦常纠葛来展开戏剧情节的处理,不只有艺术上使人感到塑造的刀痕,甚至如作者所说“有些太象戏了”(注:《〈日出〉跋》),而且也反映了当时作家对支配人类悲剧的力量的认识上的模糊不清。但由于遭遇对他所写的生活非常熟悉,爱憎分明,剧中人物的真实刻划,读者或观众仍然可以从中看到这一悲剧的深刻的社会根源。学习重点•欣赏戏剧冲突•分析在冲突中所表现的人物性格•欣赏人物语言(潜台词)第一场戏的剧情如何发展?•相见•怀疑•相认第一层:周朴园、鲁侍萍三十年后相见。写过去的矛盾冲突。表现周的自私冷酷第二层:见面后周朴园的态度变化、鲁侍萍的表现。写现在的矛盾冲突。表现周的伪善狡诈周朴园的心理变化过程周朴园的心理变化过程•你,你贵姓?——似曾相识,内心仍很平静•(抬起头来)你姓什么?——感意外,疑惑•(忽然立起)你是谁?——更疑惑,感有事发生(有不祥之感),有点慌•(徐徐立起)哦,你,你,你是————心中释然,有些不知所措•哦,侍萍!(低声)是你?——知道眼前是谁,但抱侥幸心理,不愿也不敢承认这是真实的。周对侍萍有没有感情?•保持旧摆设,记得生日,保留旧习惯“……为的是不忘你,弥补我的罪过。”•周对侍萍的怀念,“是真实的,绝对真实的”。(曹禺语)•为什么有感情?周朴园前后矛盾?•(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谁指使你来的?——恼怒,害怕周对侍萍的怀念是有真诚的成分的,但他怀念的是30年前的梅小姐,是不会对他的现在构成威胁的梅小姐,从这点看,他又是虚伪的。现在,现实的利害关系占了上风,侍萍的出现会破坏他的形象,威胁他的名誉、地位。还有哪些话能看出周的恐惧心理?•这么大年纪,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