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时一、基础知识(15分,每题3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沧海一粟.(sù)洿.池(wū)鸡豚.(tún)孝悌.(dì)B.不可胜.食(shēnɡ)庠.序(xiánɡ)数罟..(cùɡǔ)饿莩.(piǎo)C.养生丧.死(sànɡ)颁.白(bān)鱼鳖.(biē)黎.民(lí)D.弃甲曳.兵(yè)畜.牧(chù)遗憾.(hàn)发.动(fā)解析A项“悌”读tì。C项“丧”读sānɡ。D项“畜”读xù。B2.找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①例句: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A.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B.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C.凶.相毕露D.凶.多吉少②例句:谷不可胜.食也()A.驴不胜.怒,蹄之B.此时无声胜.有声C.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D.楚兵数千人为聚者,不可胜.数解析①A项不吉祥,B项收成不好,C项凶恶,D项凶险兆头;②A项禁得住,B项胜过,C项优美,D项尽。答案①B②D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弃甲曳.兵烛光摇曳.B.察.邻国之政虽不能察.,必以情C.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D.数.罟不入洿池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解析A项拖着/晃动。B项考察。C项开仓赈济/征调。D项细密/几。B4.下列加点词的意思至今未变的一项是()A.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B.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C.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D.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B5.名句默写。(3分,每空0.5分)(1)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3)老吾老,______________。幼吾幼,______________。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以及人之老以及人之幼二、文本阅读(25分)阅读《寡人之于国也》全文,回答6~12题。6.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A.数.罟不入洿池数:细密B.五亩之宅,树.之以桑树:种植C.申.之以孝悌之义申:反复陈述D.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检:检点解析“检”,同“敛”,收敛,积蓄。D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填然鼓之.树之.以桑B.斧斤以.时入山林请以.战喻C.寡人之于.国也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D.或百步而.后止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解析A项没有意义的衬字。B项按照/用。C项对于/比。D项表顺承/表转折。A8.下列句子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A.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B.直不百步耳C.未之有也D.树之以桑解析B项“直……耳”为固定句式,其他三项均为倒装句。B9.以下句子分为四组,全都表现孟子“仁政”的具体措施的一项是(3分)()①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②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③使民养生丧死无憾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⑤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⑥王无罪岁A.②④⑤B.①③⑥C.②③⑤D.①④⑥解析①是说梁惠王,③⑥非具体措施。A10.文中孟子和梁惠王观点的分歧在哪里?孟子描述了什么样的理想社会?(7分)答案①二人观点的分歧在于对“仁政”的理解不同,梁惠王的“尽心”在于肤浅地治“表”,而孟子则力倡从根本上改变社会面貌。作为一国之君,梁惠王觉得施政是尽职尽责的。“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他认为自己做的已经够多了,已经为国尽心了,施行的政策已经强于邻国,但是,为什么子民不增加呢?这是梁惠王的困惑。②针对这个困惑,孟子向他宣讲王道,描绘出了自己心目中的理想社会:统治者役民以时,治民之产,老百姓丰衣足食,安居乐业,普行教化,老有所安,幼有所教,其乐融融。11.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3分)(2)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3分)答案(1)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用尊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教化百姓,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在路上背负或头顶重物行走了。(2)七十岁的人穿丝织的衣服吃肉食,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