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孟子》孟子简介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他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弟子,是儒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亚圣”。孟子生于战国诸侯混战最激烈的时期,他提出“民贵君轻”、对人民作一定的让步、反对掠夺性战争等主张。为此,他到各国去游说诸侯,反对“霸道”,提倡以“仁”“义”为中心的“仁政”、“王道”。他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思想,希望能够在诸侯中选出一位王天下的君主。由于他的这些主张与当时激烈混战的社会状况不符,所以均未被统治者所采纳。孟子退而与弟子著书,遂成《孟子》。返回《孟子》简介《孟子》是先秦诸子杰出的散文著作,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学说、政治活动、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孟子》与《论语》同是语录体散文,但与《论语》相比,它篇幅较长,内容也更具体,描绘也更细致。《孟子》比喻准确形象,语言犀利酣畅,感情洋溢饱满,说理深刻透彻。返回字词①好hào战:喜好征战。数罟cùgǔ:密网。弃甲曳yè兵:丢弃铠甲,倒拖兵器逃跑。洿wū池:池塘。衣yì帛:穿上丝帛衣服。鸡豚tún狗彘zhì:豚,小猪;彘,猪。畜xù:畜养。孝悌tì:尊敬父母礼敬兄长。庠xiáng序:学校,殷时叫序,周时叫庠。颁bān白:(头发)斑白。饿莩piǎo:饿死的人。字词②(一词多义)凶:年成不好/凶狠、残暴接:交锋/接触喻:打比方以说明/比喻直:只是/笔直时:季节、或时机/时间违:耽误/违背树:种植/树木夺:丧失/夺取谨:认真从事/谨慎检:约束/检点涂:路途/涂抹发:开仓赈济/开发分析结构全篇一共7个自然段,可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1自然段)梁惠王提出问题阶段。第二部分(2—7自然段)孟子论证自己的观点,表明理想,指出弊端,进行劝谏。总结全文返回第一部分梁惠王自我表白治理国家尽心尽力,提出疑问“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返回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孟子第一次设喻,请求梁惠王的回答。第5自然段梁惠王表明了自己的想法。在第6自然段中,孟子紧紧抓住梁惠王的答话,又从日常生产、生活中举出事例,阐明何为“王道”。在7自然段中孟子进一步提出了自己设想的理想境界。为了巩固自己论证的成果,孟子第二次设喻,指出了梁惠王惯用的推卸责任的方法,鼓励梁惠王推行真正的“仁政”。返回王之问与子之辩梁惠王问民不加多,何也孟子辩请以战喻五十步笑百步无望民之多答以养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王无罪岁天下之民至总结全文孟子在与梁惠王的对话中表现出了下列的思想与主张:首先孟子是反对诸侯间的无休无止的相互征战的,他认为应该让利于民,让民众有得以休养生息的机会,梁惠王自认为的“用心”于民是远远不够的,这与其他国家一味向民征敛只是“百步”与“五十步”的区别。第二孟子又向梁惠王表明了自己治民的理想,具体的说,就是让民拥有“五亩之宅”、“百亩之田”、“鸡豚狗彘之畜”。第三孟子还非常重视教化,提出了“谨庠序”的主张,他的最高理想是黎民“衣帛食肉”,“不饥不寒”。最后孟子在自己论证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指出面对上层贵族奢靡浪费,黎民饥寒交迫的社会现实,作为最高统治者的梁惠王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返回语言现象通假字名词活用作动词宾语前置意动用法返回通假字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者〖颁〗通“斑”涂有饿殍而不知发〖涂〗通“途”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检〗通“敛”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返回名词活用作动词填然鼓之〖鼓〗打鼓七十者衣帛食肉〖衣〗穿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王〗称王返回宾语前置未之有也〖之〗,在否定句中,“之”作动词“有”的宾语,放在了“有”的前面。返回意动用法王无罪岁〖罪〗以岁为罪,认为年岁有罪过。返回附:译文梁惠王说:“我对国家的治理,很尽心竭力的吧!黄河以北发生灾荒,就把那里的灾民移往黄河以东,把河东的粮食运到河北。当河东发生灾荒的时候,我也是这样做的。看看邻国的君主主办政事,没有想我这样尽心尽力的。可是,邻国的百姓并不见减少,而我的百姓并不见增多,这是什么原因呢?”孟子回答道:“大王您喜欢打仗,就让我用打仗来打比方吧。战鼓咚咚敲响,交战激烈了,战败的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