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选修157《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音乐、绘画、建筑之间的通感》梁思成:梁启超的儿子。民国才女林徽因的丈夫。国徽、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主要设计师。专门研究中国科学史的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说:“梁思成是研究中国建筑历史的宗师。”建筑是时空与距离的艺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选修15研读文本,标记段号,划分层次,归纳内容。1正标题的含义:分别指什么?结合在一起又是指什么?2、理清论述思路,按“三段式”划分结构层次。“千篇一律”指艺术创作中的重复;“千变万化”指艺术创作中的变化。结合在一起是指:在时间的持续、空间的持续和时空的综合持续中,艺术创作的重复与变化。文章的结构层次一、第一层次(第1段)提出论述重点:艺术创作既需要重复,又需要变化。二、第二层次(第2—7段)用例证法,举音乐、舞蹈和绘画为例,指出艺术创作都是重复和变化的统一。三、第三层次(第8---15段)绝大多数的建筑都是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的统一。四、第四层次(第16段)针对现实中有些住宅设计的弊端,提醒建筑设计师应该注意的问题。研讨第二部分,思考1、第二、三段说的是音乐。音乐是一种时间持续的艺术。音乐的重复指什么?变化又指什么?音乐的重复是指它的主题;变化是指它的变奏。作者举了舒伯特的《鳟鱼》五重奏为例加以说明。2、第四段,指出所有的舞蹈都是在时空持续中重复和变化而去表达情感的,对吗?为什么?3、第五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引起下文,引出下文要说的绘画的事例。4.欣赏《清明上河图》与《放牧图》《放牧图》《放牧图》(局部)两幅画在艺术处理上,有一个共同特点,是什么?用原文的话回答。1、在时空持续中,艺术创作坚持重复与变化的创作原则;2、都是画家惨淡经营的结晶。作业•1.P35第三题•2.《5·3》第二课时•课后习题三:CE研讨第三部分,思考下列问题1、举人民大会堂的例子,是要说明什么问题?这和文章的论述重点不是矛盾吗?2、欣赏明清故宫的图片,思考:从整体布局上看,故宫的建筑艺术有何特点?(4个字概括)3.第13段中有许多“一根”词语,从句法和内容上分析,你能接受吗?作者的意图是什么?A、句式上重复,给人厌烦感,但内容上在不断的转化,重复与变化融为一体,也不能不说是一种文学创作的方法。B、长廊的柱子,根本不需要那么多不同的形状,千篇一律的圆柱才能给人以特殊的感受,长廊需要的是重复而不是变化。作业•1、预习下一课•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