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朱自清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华,号秋实,字佩弦。现代著名作家、学者、民主战士。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海州(今连云港市),1903年随祖父、父亲定居扬州。1916年中学毕业后,朱自清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9年2月写的《睡罢,小小的人》是他的新诗处女作。他是五四爱国运动的参加者,受五四浪潮的影响走上文学道路。”。他是早期文学研究会会员。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震动当时的诗坛。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研究古典文学。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为著名的散文家。朱自清手迹•1.快速阅读课文,找出表现作者心情发展变化的语句。•2.请三至五位同学说说自己找到的能表现作者心情发展变化的语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不静求静得静失静再求静不静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便觉是一个自由的人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1.本文的4、5、6段景色描写优美,下面我们再次默读课文,想一想作者采用了哪些写法写景。(给大家5分钟时间)要求:①沉心阅读,努力进入作者所描写的情境②边读边思考,并读后画出写景有特点的优美的词或句子,并将这些句子摘抄在学案上•各种修辞叠词的使用动静结合借景抒情缘情写景写法要求:参照教师示例写一段鉴赏本文4、5、6段的文字。可以从上面讨论的修辞、叠词的使用等角度入手,100字左右。要围绕某一角度结合具体文句阐述作者首先着力写荷塘,先写田田的荷叶,后写绿叶中缀开着的荷花和花苞,以及微风吹来的花香。这是静的画面。紧接着他就捕捉那微风过处叶动花颤的情状,“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这是动的画面。动静结合,形象地传达出了荷塘富有生气的风姿。在这一段里,作者没有提及月光,但不管是静止画面还是动态景象,处处都存在着淡淡的月光,那叶子、花朵的情态,以及被微风带起的凝碧的波痕,都是在轻淡月色映射下形成的。教师示例:这还不是最美的,一缕“微风”让这副极美的荷花图动了起来:“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霎时,荷香如歌,似有若无,花叶颤动,流波溢彩,叶、花、形、色、味浑然一体。人也在微风中全身心地沉醉在这荷塘美景之中了。•教师指导分析写作思路•先交代抓住哪些语句•次交代角度如某一修辞或叠字•再指出指出这一角度达到的效果•结合上下文分析本句的使用效果•说说本句对作者抒情的作用•荷塘月色写景•45清新恬静优美朦胧幽静安谧景物特点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情感写法心中的荷塘心中的桃花源也许在你我心中都有都有一方精神的桃花源,无人知晓。当朱自清先生怀着不宁静的心情离家散步,意欲排遣这愁闷时,便来到了“日日走过的荷塘”。放眼荷塘上面,满眼尽是田田的荷叶。如星的白花,翠绿欲滴的荷叶是那般自然别致。“幼年时荡舟荷间,是怎样的天真烂漫,哪一次,不是兴尽而返。我多想重回江南。”微风送爽,送来屡屡荷香,这荷香弥漫了作者的整个身心,渐渐的整颗心象飘荡在无边无垠的蔚蓝的天空中,心情迷醉而舒适,懒散而惬意,只希望这样的天空无穷无尽。……忽然,倏然而至的凉风吹开了作者迷离的双眼,叶与花随凉风而至的闪电又搅乱了作者平静的心湖。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