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咬文嚼字导入新课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而古代文人的很多诗歌都是经过千锤百炼而来。如 :“ 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这在诗词上叫“练字”,而一代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却把它叫做——“咬文嚼字”。今天就请大家和我一起跟着朱光潜先生一起去体会“咬文嚼字”的妙处。学习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 1 )体会咬文嚼字的实例,理解其中的道理。• ( 2 )深入体会作者“文字和思想感情有着密切的关系”的主张。• 2. 过程与方法:• ( 1 )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通过合作交流,把握作者的观点。• ( 2 )在理清文意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分析评价,借鉴吸收。•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阅读与写作中,培养“咬文嚼字”的精神。讨论: 文章最后一段中说“以上只是随便举几个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 文章举了哪几个“实例”?说明了哪些“道理”? 1. 演员替郭沫若改台词 2. 王若虚改《史记》“李广射虎” 3. 对“推敲”的推敲 4. 《惠山烹小龙团》中两句的剖析 5.“ 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述 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 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 你是什么”只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意义;“你这什么”是坚决的判断。 • 你有革命家的风度!• —— 你这革命家的风度!“ 你有”表示赞美,“ 你这”表示深恶痛绝。 • 你这贱人!你这淫妇!你这你这大虫口里倒涎!• —— 你是贱人!你是淫妇!你是你是大虫口里倒涎!• 你这与奴才做奴才的奴才!• —— 你是与奴才做奴才的奴才!“ 你这”不仅是坚决的判断,而且是带有极端憎恶的惊叹句,表现着强烈的情感;“你是”是不带有情感的判断。• 你是个好小子,出来动一动你茗大爷!• —— 你这个好小子,出来动一动你茗大爷!“ 你是个好小子,出来动一动你茗大爷!”中“你是”含有假定语气,也带有“你不是”一点讥刺的意味,如果改成“你这好小子!”神情就完全不对了。“ 你是”“你这”两种表述究竟有什么不同?“ 你这”式语法大半表示深恶痛绝,在赞美时便不适宜。“你是”在逻辑上是连接词,相当于等号。“有”的性质全不同。第一个例子说明:文字不同,情感不同。“ 以为虎而射之,没镞,既知其为石,因更复射,终不能入。” “ 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 —— 王若虚改句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