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典故”是指“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辞源》),结合文本找出所用典故。 上片先后有:①三国时,孙权曾在京口建都,并击败北方曹操的军队;②南朝宋武帝刘裕曾在京口起事,大举北伐,恢复中原并建立政权。 下片先后有:③刘裕之子、南朝宋文帝刘义隆,想以北伐建功立业,但因草率出师而致兵败;④汉朝霍去病战胜匈奴,在狼居胥山举行封山大礼而还;⑤北魏太武帝拓跋焘追击刘义隆到长江北岸瓜步山(在今江苏六合),并在山上建立行宫;⑥战国时,赵国良将廉颇虽老思用。结合词题看,作者为什么会想到这六个典故?( 1 )与“此时此地”有关。南宋政权偏安一隅,但主战派一直将“王师北定中原”当做目标,京口作为抗金前线与金人劫掠后的扬州隔江相望。典故①②⑤在空间上与作者此时立足的京口(镇江)直接有关。( 2 )与“此时此地的作者”有关。此时,作者率众南归已经三十二年,遭投降派排挤而被迫退居江西乡间也已有十多年,但他从未放弃收复失地的愿望;此地, 作者此前在紧临抗金前线的镇江任知府,因力促充分准备和得当用人而遭当权者疑忌以致降职,力图恢复大业一展才略的愿望再次落空。此时此地的作者空怀却又不愿空怀一腔忠贞, 报国无门却又不甘心报国无门。典故③④⑥所及人物及其境遇与作者此时的情感和抱负直接有关。结合全词看,这些典故有哪些特点?① 典故多。全词双调 104 字,上片两处用典 , 下片四处用典。② 内容有侧重。上片典故所及侧重“人”———曾在京口建功立业的历史人物;下片典故所及侧重“事”———与北伐抗金的需要和愿望有关的历史事件。③ 感情有侧重。上片典故侧重体现感慨、深沉的情感;下片典故侧重体现暗讽、慷慨和悲愤的情结。④ 典故有对比。成就“风流”的人、事和“仓皇北顾”的人、事对比,历史上“舞榭歌台”的太平景象与佛狸祠如今异族统治下“神鸦社鼓”的貌似太平对比。⑤ 同典分用,相互照应。宋文帝败北与拓跋焘追击并在瓜步山上建立行宫实为同史,但词中分用,相互关联却又各表一意。( 1 )典中塑形象。“凭谁问”句,“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故作疑问,展现了廉颇虽老思用的场面,一位须发皆白、忠心依旧、雄心不已的老将形象跃然纸上;联系作者的际遇,自况以表报国之心的用意不言而喻。以典塑人,以人明志,形象而深刻。( 2 )典中生意境。“江山”既实指京口之江山,也虚指天下之江山;饰以“千古”,置孙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