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第二课时 讨论题: ( 1 )为什么说孟子善用比喻说理,他如何做到论辨的气势磅礴?• 孟子善用比喻说理的“善用”重要表现在用对方熟悉的事例设喻,启发对方,使对方容易接受。梁惠王喜欢打仗,就用战争做比喻,如用五十步笑百步比喻梁惠王所“尽心于国”不比邻国之政好多少;用“刺人而杀之”归罪于武器的荒唐,说明害民的不是荒年而是统治者的虐政。• 作品读起来气势磅礴的原因,是多用了排偶句式,在第 3 段中阐述了“王道之始”的道理。孟子以“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三组排偶句,提出了发展生产的三种措施,以及采取这些措施后所产生的效果。连用“不可胜……也”的句式,给人以吃不完,用不尽的感觉,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2 )对孟子“仁政’内容应如何理解?• 集中在文章的第 3 部分,即第 3—5 自然段。这里阐述了孟子实行“王道”的七种措施,是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 ①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②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③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④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⑤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⑥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⑦ 谨库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总之,孟子以为解决“民不加多”的状况,就要除虐政,施仁政,行王道,使百姓住有房,耕有田,吃饱穿暖用足,接受教育,懂得礼义。 2 .以训练式,完成分类归纳古汉语现象。 ( 1 )通假字 直不百步耳(直,通“只”,“不过”。句意是:只是没有跑百步罢了。)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句意是:不要期望百姓比邻国的多。)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句意是: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东西顶着东西了。) 涂有饿殍(涂,同“途”,道路。句意是:路上有饿死的人。)( 2 )古今异义词• 寡人之于国也(寡人,古代国君称自己的谦词。今用于形影孤单的人。句意是:我对国家。)• 河内凶(河,黄河。今泛指河流。句意是:河内遇到饥荒。)• 请以战喻(请,请允许我。今常用于对方“请坐”,让对方坐下;“请指导”让对方做指导。句意是,让我用打仗来作比喻。)•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可以,“可”是“可以”,“以”是凭借。今常连用,表示同意,认可。句意是:七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