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钟山记 苏轼 江西省湖口县鄱阳湖东岸,有南北二山,南边的叫上钟山,北边叫下钟山。千百年来,关于名山的来历众说纷纭。宋代散文家苏轼曾亲自到石钟山考证其得名的原由,并写了一篇被清代桐城派代表方苞、刘大魁等人赞誉为“坡公第一首记文”的《石钟山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苏轼的这篇散文。石钟山 质疑察疑总结引入引入议论议论记叙记叙 描写描写潭上夜景辅助辅助生发生发议论议论重考察反臆断 石钟山记石钟山记 小组讨论: 思考下列问题。《石》文中是怎样描写月夜绝壁下的情景的?请用原文回答。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鸛鹤也。写法: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状形、摹声、绘态。巨大的山石在旁边耸立着,高达千尺,好像凶猛地野兽和奇异的鬼怪,阴森森地要向人扑过来;山上宿巢的老鹰,听到人声也受惊飞起来,在云霄中磔磔地鸣叫;又有像老人在山谷中边咳边笑的声音,有人说这是鸛鹤。把该段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总结: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不可分析:言之不详不肯夜泊知不能言斧斤考击(想当然)结论:言而应详亲自考察知而能言不能臆断 ( 1 )词类活用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事不目见耳闻微风鼓浪而此独以钟名虽大风浪不能鸣也(名词作状语)(名词作状语)(名词作动词)(名词作动词)(动词使动用法) ( 2 )一词多义余余韵徐息余固笑而不信自自以为得之矣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云水经云云霄间焉崆崆焉微波入焉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剩 余 的 。 形 容词)(我。代词)(自己。代词)(从。介词)(说。动词)(名词)(相当于“然”。形容词词尾)(兼词,相当于“于是”即“到那里”)(语气助词,不译) ( 3 )特殊句式•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古之不余欺也•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定语后置)(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状语后置) 石钟山石钟山 山上古寺山上古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