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老师将自己的人品、智慧、艺术修养融进阅读教学中,让教学具有了鲜明的个性特点。 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要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阅读教学也应如此。前不久在西子湖畔,我有幸听了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的一次阅读观摩课。于老师将自己的人品、智慧、艺术修养融进阅读教学中,让教学具有了鲜明的个性特点。 一、沟通联系,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 杨再隋教授曾这样评价于永正老师:“贯穿其间的是一个爱字,即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儿童的爱。”是的,正因为于老师爱学生,所以在课堂上,他善于营造愉悦宽松的学习环境,师生间是朋友,是同学,是伙伴。课始,师生聊天创设了愉快的环境,融洽的气氛,老师的亲切随和一下子拉近了师生距离,使学生对新老师没有恐惧。聊天过后,就非常轻松,师生之间具有一定的亲和力。 师:同学们好!你们听懂刚才的介绍吗?我姓什么? 生:您姓于。 师:哪个“于”?谁来猜猜? 生:“干”字加个钩,干部的“干”。 师:哦,干部鱼,当干部的姓于。(学生笑) 师:知道我从哪里来的吗? 生:江苏徐州。 师:同学们听得很认真!我们上课发言要注意听,会听。我教语文,教五(1)班的语文,正是教你们。好,现在上课。同学们好! 生:(声音十分响亮)老师好! 师:真好,真不愧是娃哈哈小学的学生!相信你们读课文一定好,一定读得笑哈哈! 对借班上课来说,师生之间的情感差、心理差的存在是无疑的。如何让学生与教师之间心领神会呢?首要的一点,就是要沟通联系,消除隔阂,融洽感情。但这毕竟是课堂教学的一个小插曲,决不能喧宾夺主。在上述导入中,于老师的处理真是恰到好处,三言两语,就把师生紧紧地联系了起来。 二、以读激情,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 语文课标指出,语文重要特点是“情”,情感十分丰富。因此,语文教学应当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在“润物细无声”中动情,心灵受到震撼,达到刻骨铭心的教育效果。于老师的课从情入手,激情飞扬,真可谓一个“情”字了得!他曾经说过,有情有趣是教育,没有情趣的教学是苍白的,是空架子,不能打动人、感染人、陶冶人,是一个空壳。在课堂上自始至终洋溢着对圆明园毁灭的遗憾怀念,自始至终抒发着对帝国主义、清朝政府的痛恨,在教师全情感染下,学生切己体察、感同身受,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进入课文情境,与文本对话。 学生第一次自由朗读课文后。 师:同学们很会读书。这位同学读得非常好,很认真,一字一句地读。 师: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