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 介 绍 茅盾( 1896.7-1981 ),原名沈德鸿,字雁冰,生于浙江桐乡县乌镇。 ,是中国现代最著名的文学家之一,是国内外享有崇高声望的革命文学家、文化活动家、社会活动家。他和鲁迅、郭沫若一起,为我国现代革命文艺和文化 运动奠定了基础。他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文学理论、文学翻译等多方面作出了 杰出贡献,特别是他的小说,如《子夜》、《春蚕》、《林家铺子》等,反映了中国的中小 城镇与广大农村的社会现实,是我国现代长篇小说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他在大革命失败后以茅盾为笔名开始小说创作。茅盾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蚀》 ( 《蚀》三步曲包括《幻灭》、《动摇》、《追求》)、《虹》、《子夜》、《第一阶段的故事》、《腐蚀》、《霜叶红似二月花》;中篇小说《路》、《三人行》;短篇小说《春蚕》、《秋收》、《残冬》、( 《春蚕》、《秋收》、《残冬》 被称为农村三步曲)《林家铺子》等。其代表作《子夜》,是中国现代现实主义文学发展的里程碑,显示了现代文学在长篇小说创作方面的实绩。此外,还有大量文学评论、神话研究、散文、杂文、历史故事等。文学论文集《鼓吹集》、《鼓吹续集》、《夜读偶记》、《关于历史和历史剧》、《杂谈短篇小说》、《反映社会主义时代,推动社会主义时代的跃进》。还翻译了几十种外国文学著作。文化大革命后写成的回忆录《我走过的道路》,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 茅盾生前为团结广大作家,培养青年作者,促进文学理论建设,增进国际文化交流,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和突出的贡献。其作品歌颂人民、歌颂革命,鞭挞旧中国黑暗势力,表现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艰苦历程,绘制了规模宏大的现实主义历史画卷,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他的小说具有丰富多彩的文学典型,并十分注重作品题材与主题的时代性和重大性,能反映时代全貌及其发展的史诗性,提供了一幅中国现代社会演变的宏阔的历史画卷。自辛亥革命至 40 年代中国社会风貌及其繁复变幻,各个阶层的生活及彼此间的冲突,在文中都有充分的反映。 他的散文不仅内容广阔,艺术上也十分成功。他常常采取“大题小做”的方法,用短小精悍的篇幅写出日常生活的一角,借以显示重大的社会意义,以小见大,其大读者玩味思索。茅盾的散文还具有“鲁迅风”,他的许多散文、杂感反映时代,同时也是超越时代的,他写作的出发点是为社会、为人生,而非“性灵”、“闲趣”,他是把散文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