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纳阅读 1感知 扩展阅读 2 作者阅读3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作 者丁肇中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丁肇中简介点击进入丁肇中教授丁肇中教授丁肇中教授故居(山东日照)预习课文 整体感知什么叫“格物”和“致知”?课文中作了解释,请找出来。• 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格,探察、探究。• 物,物体、事物。• 致,达到、得到。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课题即是论点)本文的结论是什么?• 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阅读 2-5 自然段 作者说: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书是“四书”。“四书”是什么书?• 朱熹抽取《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和《论语》《孟子》编在一起,称为“四书”。是儒家主要经典。“ 格物”和“致知”出自何处?• 出自《大学》。• 《大学》中提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八条目,成为南宋以后理学家的基本纲领的一部分。作者对《大学》中 “格物致知”的主张怎样评价?• 用这个名词描写现代学术发展是再适当也没有了。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作者说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 他怎么证明的?• 举明代大理论家王阳明“格竹子”的事例证明。 为什么用这个例子证明?• 因为“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有代表性。作者认为王阳明 “格”竹子为什么失败?• 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王阳明《传习录》在叙述“格竹子”后说:“方知天下之物本无可格者;其格物之功,只在身心上做。”讨论:按照现代科学的方法,竹子应当怎样“格” ?先看作者怎样主张,再补充自己见解看谁懂得科学的研究方法作者主张:• 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 比如,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别栽种竹子,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阅读 6-12 自然段我是研究科学的人,所以先让我谈谈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提示了这一段大意的语句是:• 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实验精神”与“格物致知”是什么关系?• “ 实验精神”是“真正的格物致知”。朗读: 科学进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揭示本段论点的语句是:• 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 怎样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