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翻译简史第1、3、5 章部分课后习题答案 (完整word 版)中西翻译简史第1、3、5 章部分课后习题答案 亲爱的读者: 本文内容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收集整理后编辑发布到文库,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详细的校对,但难免会有错误的地方,如果有错误的地方请您评论区留言,我们予以纠正,如果本文档对您有帮助,请您下载收藏以便随时调用。下面是本文详细内容。 最后最您生活愉快 ~O( ∩_∩)O ~ 中 西 翻 译 简 史 第 1、 3、 5章 部 分 课 后 习 题 答 案 --第 1页中 西 翻 译 简 史 第 1、 3、 5章 部 分 课 后 习 题 答 案 --第 1页135 第一章 1. “翻译”的词源学含义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启示?(P6) 答:从翻译的词源可以看出,(1)印欧语言比其他语言更强调相似性,特别是在早期的宗教典籍翻译中甚至要求一致性。这也就是为什么在西方的翻译理论中“对等”观念会起到核心作用,而要表示自有翻译时,则会使用其他术语如“改编”的原因。(2)很多语言中,“翻译”与“口译”使用不同的术语,意味着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活动。“口译”比“翻译”更强调“调停”。(3)不同的语言对翻译观念的阐释方式也不同,并非所有的阐释都像印欧语言中那样强调保存同一性。斯特科尼提出翻译的符号学特征具有三个方面共性:相似性,差异性与调停。这些共性可以看作是所有翻译都具有的特征,但“翻译”一词的确切含义不是预先给定,一劳永逸的,也不是不证自明的,它需要在对历史上翻译过程与翻译结果的研究中去发现。 3、三大宗教典籍的翻译存在哪些差异? 答:(1)《圣经》是世界上印数最多、发行最广、翻译语种最多的书籍,也是被联合国工人为对人类影响最大、最深的一本书。对西方社会的精神信仰和行为方式影响尤其巨大,与希腊神话同为打开西方精神世界的钥匙。《圣经》除了是一本宗教典籍之外,它本身还是一部重要的文学作品,它的一本几乎是欧洲大多数民族语言的第一范本。阅读《圣经》各种一本的人如此之多,甚至连研究它的著作也是汗牛充栋,以至于形成了一种专门的学问,即“圣经解释学”。(2)印度佛经原无写本,初期翻译主要靠外来僧人凭记忆口授。译者受中国传统宗教尤其是道家“得道成仙”观念的影响,往往是以道家的哲学名词,概念来比附佛学。(3)与《圣经》、佛经典籍不同,《古兰经》则要求对它的解释和理解必须有一定的知识框架,翻译《古兰经》必须要对经文有深入的理解,并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