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顿第三定律一、教材分析:1、地位作用 从课程整体而言,牛顿运动定律是动力学的基础。牛顿第三定律作为其中的一个独立定律,能体现物质间普遍联系的规律,应用极其广泛。2、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的功能及新课标的要求,并联系学生的情况,我将教学目标定位为:a、知识目标:1).知道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概念2).理解、掌握牛顿第三定律3).区分平衡力跟作用力与反作用力b、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实验总结规律的能力2).在具体受力分析中应用牛顿第三定律的能力c、德育目标:培养学生敢于实践,勇于创新的精神;让学生体验物理世界普遍存在的对称美,同时渗透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观点。学生在初中已学过“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的知识,对定律又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故他们对定律的认识既熟悉而又较片面。这就迫切需要深入理解规律来弥补已有知识在处理相关问题时的缺陷。因此我把理解牛顿第三定律并用之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列为本节课的重点。同时一对平衡力跟一对相互作用力是学生易混淆的知识,因此我把它列为本节课的难点和另一重点。二、教法学法:1、教学方法 根据教学的本质就是活动的原则,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本课采用的教法为实验法、探索法。我通过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兴趣,把教学引导到心理层面。再以问题为中心,让学生自主实验探索,使学生积极参与建立物理规律的全过程,从而体验到创造的成功和快乐。2、学法指导 学而得法是教学的最终目的,给学生恰当的学法指导可以突出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开展,使教学轻松而高效。本节课主要教会学生“四会”:会观察、会实验探索、会分析总结规律、会应用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三、教学设计时间关系,我主要谈谈对引入课题、探究相互作用力大小关系、区分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这三个问题的处理。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课题的引入显得尤其重要。好奇心强是高中学生的心理特征之一,而学生在初中已学过“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的知识,普通的相互作用力例子不容易引起学生很大的兴趣,因此我安排这样一个演示实验:一位学生吹气球,充满气后松手放气,发现气球飞向空中的实验,提出学习完这节课就能较好地解释这一现象。实验直观有动感,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能激发学生探求原因,主动学习的兴趣,毕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而成功引入课题。让学生明白生活就是物理,理论来自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相互作用力的大小关系比较抽象,高一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