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雷雨曹禺的悲悯心倪协克我拿到上戏的《中国话剧名著选读》这本教材的时候,不禁大吃一惊——编者在收录《雷雨》剧本的时候,把它的序幕和尾声去掉了!我认为这个做法很不妥。许多人以为《雷雨》只有四幕,却忽略了它的序幕和尾声。我曾看过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演出录像,他们在排演的时候也把序幕和尾声去掉了。我高中就读过《雷雨》 ,知道曹禺先生的原著应该由序幕、四幕、尾声这几个部分组成。作为一本戏剧学院的教材,我认为《雷雨》的序幕和尾声不应当被去掉。我们不是普通的读者,也不是普通的观众,我们是以学戏写戏为专业的,应当尽量从剧作家的本意出发,深入地进行探讨学习。曹禺先生既然写了序幕和尾声,必定是有他的意图和考虑的。删去序幕和尾声,等于擅自改动了原著的结构,同时也不利于我们对剧本含义的理解。《雷雨》是一部技巧性很强的戏,可以说是精雕细刻。它的情节高度集中,冲突极其强烈,动作性很强。但是,正是因为它的技巧性很强,脉络复杂,观众在看戏的时候往往容易产生心理紧张,注意力集中在戏的情节上,却忽略了剧作家的人文关怀。在我的心目中,曹禺是一个有悲悯心,懂得人文关怀的剧作家。关于《雷雨》,我看过他的这样几句话:“这个戏显示的并不是因果,并不是报应,而是我所觉得的大地间的残忍,一种自然的冷酷。”从高中到大学,我将《雷雨》反反复复读了四次。正是在一次次的阅读中,我可以体会到曹禺先生是在用心血写戏,他在塑造人物的时候,是倾注了自己的爱心的。在《雷雨》中,序幕和尾声集中体现了曹禺先生的悲悯情怀,以及对人间种种悲欢离合平静而又深沉的思考。正如他所说:“我视他们,如神仙,如佛,如先知,我献给他们以未来先知的神奇。”他将序幕和尾声的地点设置在教堂附近的医院内,远处有钟声,教堂内回荡着颂主歌和大风琴声。这给人多么圣洁、多么干净的感觉!鲁妈和蘩漪经历了人生的大苦大悲后,如今在院中养病,一个住在楼上,一个住在楼下。两个天真可爱的孩子坐在厅中聊天,又给人纯真宁静之感。如果去掉了序幕和尾声,便使得《雷雨》太像社会问题剧,一定程度上削减了曹禺先生的另一重本意。在基督教的弥撒曲中,剧作家寄予了深奥的思想。就像他自己说的:“我把《雷雨》做一篇诗看,一部故事读,用序幕和尾声把一件错综复杂的罪恶推到时间上非常辽远的处所。因为事理变化太吓人,我就给它罩了一层纱。”作为一个戏文系的学生,我想我们应当尊重作者,尊重文本。试想,如果在演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