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学习目标】1. 了解作者屈原的生平事迹及主要作品,了解《离骚》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2. 感受屈原屈原爱国忧民的情感和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3、 理解关键词语,欣赏诗中的比喻手法,了解《离骚》的浪漫主义特色。【课前预习】一、资料链接1、关于屈原:参考 P93 课文注解①屈原是楚国出身贵族,早在楚怀王时就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及顷襄王的放逐。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约九年之久。顷襄王二十一年(前 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明其忠贞爱国之志。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屈原开创了新诗体——楚辞。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 。“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屈原的作品主要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等诗篇。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2、关于《离骚》和骚体诗《离骚》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也是最长的)抒情诗(政治抒情诗)。特点:香草美人作比兴,神话传说构幻境。王国维曾说:“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朝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骚体诗:亦称“楚辞体”。“楚辞”是战国时代在我国南方楚地形成的一种叫做“辞”的新诗体,最有代表性的是屈原的《离骚》。屈原是“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者,后人又把“楚辞”的体裁称为“骚体”。骚体诗在形式上打破了《诗经》那种以四言为主的体制,在民歌的基础上又继承了散文的笔法,句式长短参差,形式比较自由,多用楚地口语“兮”字以助语势,富有抒情成分和浪漫色彩.3、结合背景知识释题结合当时楚国的政治现实和屈原的“美政”理想以及两次被罢官流放的不平遭遇。“离骚”有三种合理的解释:(1)“离”通“罹”, 遭遇;“骚”,忧愁。“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2)“离”,离别。作者抒写离别之愁。(3)《离骚》是楚地歌曲名称,意义与“牢骚”一词相同,含有牢骚不平之意。 二、阅读课文,理解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Ⅰ.学对交流活动(答案写在横线上)帝 高 阳 之 苗 裔 兮 , 朕 皇 考 曰 伯 庸 。 摄 提 贞 于 孟 陬 兮 , 惟 庚 寅 吾 以 降 。 皇 览 揆 余 初 度 兮 , 肇 锡 余 以 嘉 名 : 名 余 曰1 正 则 兮 , 字 余 曰 灵 均 。 第 一 段 段 意 : 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