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探究1.总结诗歌的绘画美(1)诗歌多采用色彩绚丽而形象的词语: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星辉斑斓(2)巧用动词,动态的画面美: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撑篙、漫溯、放歌、挥一挥2.第一节中三个“轻轻的”和最后一节两个“悄悄的”有何用意?(1)实写诗人轻轻来到和悄悄离开康桥时的情景,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像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表面上显得洒脱飘逸,实际上蕴含着对康桥依依不舍的淡淡忧愁。(2)诗人用与情人缠绵惜别的心情和笔调与康桥道别,他唯恐惊破心中之梦,表露出诗人不愿惊动他心爱的康桥的一片情意,轻柔的叹息般的韵律与依依别离情绪完美地统一地在一起。 3.为什么诗人将“河畔的金柳”比喻为“夕阳中 的新娘”?(1)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夕阳下柳枝娇柔、婀娜的美好姿态,浸透出了诗人对康桥的欢喜和眷恋之情。(2)新娘是少女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刻,突现了康桥在作者心中的地位。(3)“柳”是自古以来诗人在离别时善用的意象,表达出作者对康桥依依不舍之情。4.“招摇”常含贬义,用在这里恰当吗?换成“摇晃”行不行?“甘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招摇”是用拟人的手法写康河的水草随微波起伏飘荡的状态,仿佛在对诗人招手挽留。如果换成“摇晃”,就表现不出康桥对诗人欢迎的态度和亲密的关系。在这样诗情画意中,诗人甘心做康河里的“一条水草”,写出了诗人对康桥永久的、热烈的爱恋。5.“清泉”一般是碧绿的,作者为何将它比做“天上的彩虹”?榆荫下的那一潭清泉叫拜伦潭,杰出的浪漫主义大诗人拜伦就在这里绽放理想。年轻的徐志摩也就在这里成为拜伦思想的追随者和崇拜者。他那对“爱、自由和美”的追求正像天上的霓虹一般美丽,沉淀在潭水中,幻化成彩虹似的梦。这清泉暗喻诗人的青春,是诗人的梦想与追求,也沉浸着他康桥生活的美好回忆。6.诗人为什么要“放歌”?但最终诗人“放歌”了吗?是什么使得诗人的情感发生如此大的变化? “放歌”就是放声歌唱,因为诗人泛舟寻梦,觅得了“一船星辉”般的回忆,眼前的美景和内心的欢喜幻化成梦一般的境界,达到了喜悦的极点,禁不住想要放歌。没有,是离别之情,让昔日车水马龙、夏虫鸣叫的康桥也沉默了。而“我”更不愿惊扰心爱的康桥,只能默默感伤,悄悄作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