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格涅夫屠格涅夫出生在俄罗斯南部奥廖尔省姆岑斯克县一座美丽的斯巴斯科耶庄园里,他的母亲是一位拥有万贯家产、几千农奴的女地主,性格怪僻、残酷任性,整个庄园笼罩在她的淫威之下。屠格涅夫从小目睹母亲对农奴的专横和残暴,多次和母亲发生冲突。在青少年时代,他就对野蛮的农奴制产生了憎恨,并发誓要斗争到底。从那时起,人道主义种子就在他的心灵中扎下了根。1833 年 8 月,年仅 15 岁的屠格涅夫考入了俄罗斯资历最深的学府——莫斯科大学。这里云集着俄国大批优秀人才,它既是学术殿堂又是新思潮的中心,充满朝气的大学生活开阔了他的视野,浪漫的情怀和青春的梦幻使屠格涅夫迷恋上浪漫主义诗歌创作。在大学期间,他写了近百首诗,初步显示出他的文学才华。1838 年屠格涅夫远渡重洋到柏林大学进修古典语文和哲学,1841 年,23 岁的他重返故乡。在斯巴斯科耶庄园里经历了短暂而不幸的初恋。他爱上了母亲雇佣的姿色姣美,温柔善良的女裁缝阿芙多吉娅。母亲发现后粗暴地拆散了这对恋人,将女裁缝赶出家门。第二年春,阿芙多吉娅生下了屠格涅夫的女儿。屠格涅夫一生对这段恋情怀着怅惘、内疚、痛苦的心绪。屠格涅夫一生中的几次感情经历都是以悲剧告终。最感人的是他与法国著名女歌唱家波丽娜长达数 10 年的爱情。波丽娜令人惊叹的艺术才华和独特的气质、风韵使屠格涅夫倾倒,两人志趣相投,心心相印。但不幸的是,他们相识时波丽娜已是有夫之妇。 1843 年屠格涅夫在《为什么我一再吟咏忧郁的诗句》中表达了自己痛苦的心情:“心儿如此疯狂地驰往她的脚下/犹如海浪漫喧腾着/奔向不可企及的彼岸/这究竟是为什么?”无奈中,屠格涅夫为爱情作出了巨大牺牲。以后他长期离开祖国,旅居法国,追随在波丽娜的左右。随着几十年时光的流逝,这段不现实的爱情逐渐化成真挚的友谊。在作家临终时,波丽娜是守候在他病榻前唯一的亲人。屠格涅夫独身一生,始终未能实现爱情的梦想这种失意和感伤渗透在作品中,形成了他独有的淡谈的哀愁、悠悠的嗟叹和缠绵悱恻的风格。1843 年对屠格涅夫一生具有重要意义。他结识了著名的文学批评家别林斯基,从而坚定了他的反对农奴制的立场和献身进步文学事业的决心。从此他走上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1847 年,屠格涅夫陆续在《现代人》杂志上发表了以《猎人笔记》为总题目的特写。作品贯穿反农奴制的主题,体现着作家婉约、细腻的抒情风格。在他生花妙笔的点染下,俄罗斯中部绚烂多姿流光溢彩的自然风光跃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