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 上海高考作文题:话题空间自由 考验现场发挥余党绪今年的上海卷作文题如春风扑面,给人以强烈的清新和自然之感。以我个人对作文、作文教学以及作文考试的理解,我愿意非常热忱地肯定这个看似寻常却奇崛,诚如容易却艰辛的题目。 1 题目提供了开放空间 作文要不要在审题上提出较高要求,一直存在分歧。在我看来,一个好的作文命题,应该能给考生提供三个开放的空间:话题空间——人人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说话;思维空间——人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方式说话;价值空间——人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判断说话。 可以说,2008 年上海卷的命题显示出命题者这方面的眼光与智慧。 在题目中,“我们”与“他们”是两个对举的关键概念,显而易见,“他们”究竟指谁,要取决于对“我们”的界定。从三个人称的关系看,“我”与“你”是一种关联与对话的关系,而“我”与“他”则意味着距离和隔膜:“他们”可能是我们视野之外的群体,或看起来与我们无甚关联的群体,或者是被我们所忽视或漠视的群体,甚至是与我们处于敌对状态的群体。比如,在位居正统的古代封建统治者看来,东夷西狄北胡南蛮就是“他们”,所以就有了“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逻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上海人将乡下人视为“他们”。人们喜欢将出生在上世纪 80、90 年代的人称作“80 后”“90 后”,这些人毫无疑问就是长辈眼中的“他们”,当然,长辈们也反过来成为“80 后”“90 后”眼里的“他们”了。 每个人都有关于“我”和“我们”的体验,也都有对“他”和“他们”的感受,而且“我们”与“他们”之间所发生的故事也千差万别,感受也人各有异。因此,题目给写作提供了一个非常开放的话题空间。 同时,题目在思路的设计上也是开放的,“他们”究竟是谁,“他们”究竟怎么样,“我们”和“他们”是一种什么关系,这种关系将会怎样发展,都是没有任何限制的。因此,考生在构思与篇章整合上也享有充分的自由和权利。 2 鼓励个性化判断与选择 不仅如此,最为可贵的,是题目在价值判断与选择上仍然给了学生足够的空间。我们说,在价值判断上,的确应该有底线,有规范,至少不得违法,不得有伤风化,不能与人类基本的道德规范背道而驰。这样的限制是必然的,也是十分必要的。但是,我认为,还是应该给学生个性化的判断与选择的空间。 应该说,上海卷在这方面总体上显示了海派文化包容万象的气魄,今年的命题更是如此。题目说“如果把视线转向‘他们’,你会看到什么,又会想到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