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名将今安在丝路犹忆定远侯班超,何许人也﹖学者班彪的小儿子,史学家班固的弟弟,女文豪班昭的哥哥。在这个儒学世家里,班超有点儿另类,他投笔从戎,成为东汉一代名将。班超,公元33年出生于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一带),41岁戍边,63岁被封为定远侯,公元103年回到洛阳,一个月后病逝,享年71岁——建功西域,万里封侯,成为文人带刀的楷模。班超的名气很大,在很多人的心目中,他是“须仰视才见”的一代名将,千百年来一直散发着独特的人格魅力。可对班超来说,他真正的人生,是从41岁开始的。公元73年是他一生的分水岭:前半生,他是一名默默无闻的抄书吏;后半生,他成了彪炳史册的“定远侯”。至今,那些关于他的成语,如“投笔从戎”、“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等,我们还耳熟能详;关于他的种种传说,还在民间流传……一从小时候起,班超就像个影子一样,隐藏在哥哥班固身后,直到41岁那年,他才有了“脱颖而出”的机会。他比哥哥小一岁,自小耳濡目染的,是这个书香世家浓厚的文化气息。他很聪慧,念书、习字都很好,还和哥哥一道学会了篆刻。可是,哥哥班固太厉害了,9岁就能作诗、赋,早早地在家乡出了名。听着来家里的客人夸奖哥哥,小班超的心里很困惑:哥哥好比天上的月亮,而他就像是颗不起眼的小“星星”。怎样才能让大家知道,自己也很优秀呢?父亲和哥哥读史、著述时,班超也跟着熟读史书,并写得一手好字。他虽是文人,但相貌奇特,长得虎背熊腰,一点儿不像个书生。因此,在父兄埋首书本的时候,家里的一切“俗事”,就由他来处理了。那时班家家道中落,不拘小节的班超很勤快,把家事处理得很妥帖。由于常和邻里打交道,他还慢慢练就了能言善辩的口才。班固被人诬告“私改作国史”而下狱,班超冒着生命危险到洛阳进行营救。不可否认,班超有出众的文才、口才和胆识。他通过上书,得到皇帝召见,有了为哥哥申冤的机会,一番话说得皇帝改变了主意,班固不仅免去牢狱之灾,还被皇帝任命为“兰台令史”,开始了“奉命写《汉书》”的生涯。这次召见,班超给皇帝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后来皇帝还曾问班固:“卿弟安在?”在皇帝的亲自过问下,30岁的班超也来到洛阳,和哥哥一样当了兰台令史。后来因与人吵架,他辞职了。那时京都洛阳的物价比较高,家里只靠班固一个人微薄的工资,显然是不够用的。“百无一用是书生”,这句话很能概括班超当时的处境,他只有帮人抄写文书养家糊口。这一抄,就是10年。如果...